

1.
形容詞
平常,普通。
2.
名詞
宗教和神話中稱人世間。
3.
副詞
凡是,所有的。
4.
名詞
〈書〉概要,要略。
5.
副詞
〈書〉總共。
6.
名詞
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4”。參看〖工尺〗。
7.
名詞
(Fán)姓。
1.
亦作“凢”。
2.
總計;總共。
1.出自《易·系辭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
2.出自《后漢書·皇甫規傳》所著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3.出自《大唐創業起居注》起義旗,至發引,凡四十八日。
4.出自《春雨堂隨筆》北齊文宣天保七年,筑長城,東至於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
5.出自《蒲劍集·由“墓地”走向“十字街頭”》歌舞者出場凡兩次。
3.
皆,都。
1.出自《書·微子》卿士師師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獲。
2.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獻公怒曰:“黜我者,非寧氏與孫氏,凡在爾。”公子??不得已而與之約。
3.出自《漢書·王莽傳上》亂則統其理,危則致其安,禍則引其福,絕則繼其統,幼則代其任,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為天下,厚劉氏也。
4.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佗之絕技,凡此類也。
4.
只是;不過是。
1.出自《孟子辨惑》蓋孟子之言,隨機立教,不主故常,凡引人于善地而已。
2.出自《閑情偶寄·詞曲·結構》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於有托;抹凈丑以花面,亦屬調笑於無心。凡以點綴詞場,使不岑寂而已。
5.
大旨;大略。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下》仆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
2.出自《文獻通考·經籍五》大抵古書未有無序者,皆系之于篇末,蓋以總其凡也。
3.出自《劉繼莊傳》此固非一人所能為,但發其凡,而分觀其成,良亦古今未有之奇也。
6.
平常;普通。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
2.出自《南史·齊河東王鉉傳》鉉年三四歲,高帝嘗晝臥纏發,鉉上高帝腹上弄繩,高帝因以繩賜鉉。及崩后,鉉以寶函盛繩,歲時輒開視,流涕嗚咽。人才甚凡,而有此一至。
3.出自《北村記》余海濱之人,山凡水俗,常恨不得生長其地而尚友其賢豪。
7.
塵世。
1.出自《游雁蕩將抵溫州寄太守石牧之》詩霜風雙鬢雪鬖鬖,物外尋真頓離凡。
2.出自《靈巖寺》詩地靈連海岱,境勝隔仙凡。
8.
工尺譜中記音符號之一。參見“工尺譜”。
1.出自《宋史·樂志十七》無射、應鐘用“凡”字。
9.
古國名。姬姓,始封之君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輝縣市西南。
1.出自《春秋·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2.出自《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10.
所有;凡是。
1.出自《易·益》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2.出自《論衡·累害》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
3.出自《送孟東野序》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4.出自《儒林外史》總寓內都掛著一班一班的戲子牌,凡要定戲,先幾日要在牌上寫一個日子。
5.出自《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
1.謂六國相印。
2.六將軍印。
3.唐時官馬身上的六種印記。
1.古樂名。相傳為帝嚳或顓頊之樂。
2.亦作"六霙"。雪花。
1.見"六英"。
1.見"六英"。
1.古樂名。相傳為帝嚳或顓頊所作。
1.佛教語。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功能。
1.指天地四方。
1.謂天地四方。
1.謂祭天地四方神所用的六種玉器。
2.六玉飾。
1.見"六御"。
佛教指色欲、形貌欲等六種欲望,泛指人的各種欲望七情~。
1.即六如。詳該條。
1.亦作"六馭"。
2.指天子的車駕。語出《易.干》"時乘六龍以御天。"
1.唐山南道之精兵。
2.宋官署名﹐登聞檢院﹑登聞鼓院﹑官告院﹑都進奏院﹑諸軍司糧料院﹑審計院之合稱。
3.院﹐指行院﹐歌妓集聚之地。明初南京妓院著名者有來賓﹑重譯﹑輕煙﹑淡粉﹑梅妍﹑柳翠六院﹐后遂以為妓院的代稱。
4.猶六宮。明清時后妃所居之地。皇宮之內廷﹐在三宮的兩邊﹐有東西六宮﹐東六宮是齋宮﹑景仁宮﹑承干宮﹑鐘粹宮﹑景陽宮﹑永和宮;西六宮是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咸福宮﹑重華宮。此即舊時民間流傳所謂"六院"。
1.《詩.小雅》篇名。序云"《六月》﹐宣王北伐也。"《國語.晉語四》"秦伯賦《六月》。"韋昭注"《六月》﹐道尹吉甫佐宣王征伐﹐復文武之業。《小雅》其詩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國。'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國。'此言重耳為君﹐必霸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衛國定亂的正義之師。
1.喻冤獄﹑冤情。《文選.江淹》"昔者賤臣叩心﹐飛霜擊于燕地"李善注引《淮南子》"鄒衍盡忠于燕惠王﹐惠王信譖而系之。鄒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為之降霜。"按﹐今本《淮南子》無此文。《初學記》卷二引作"夏五月,天為之下霜"『王充《論衡.感虛》"鄒衍無罪﹐見拘于燕﹐當夏五月﹐仰天而嘆﹐天為隕霜。"通作"六月飛霜"。唐張說《獄箴》"匹夫結憤﹐六月飛霜。"亦省作"六月霜"。
法國1848年革命期間巴黎工人階級舉行的武裝起義。法國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迫于工人壓力,開辦國家工廠”,收容失業工人。但另一方面又暗中積聚力量,陰謀打擊工人階級。6月22日,政府下令解散國家工廠,失業工人走投無路。次日巴黎工人舉行起義,并提出建立民主與社會共和國”的口號。26日,起義失敗。馬克思稱這次起義是現代社會中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第一次偉大戰斗”。
1.見"六月飛霜"。
1.茜草科植物名。又稱"白馬骨"。常綠小灌木﹐夏秋間開白色漏斗形花。可供觀賞﹐莖﹑葉可入藥﹐治肝炎及風濕痛等。另種"六月雪"﹐也叫"滿天星"﹐與白馬骨相似﹐花冠較長﹐可供觀賞。
2.京劇劇目名。由元關漢卿《竇娥冤》雜劇演變而成。又名《斬竇娥》﹑《金鎖記》﹑《羊肚湯》。
1.舊時民間有"六月債﹐趁熱還"的諺語﹐意謂農民六月借債﹐須承諾秋收后償還◇常借以比喻報應迅速。
1.律詩的一種。多為五言。六韻十二句。科舉時代特指試帖詩。
1.指耳﹑目等六孔。《莊子.外物》"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成玄英疏"鑿﹐孔也。"清曹寅《夜飲和培山眼鏡歌》"人生六鑿宜藏用﹐五官首出司明重。"一說﹐猶六情。喜﹑怒﹑哀﹑樂﹑愛﹑惡。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謂六情攘奪"。
1.謂桅天下的六種惡人。
2.指北宋末之蔡京﹑朱勔﹑王黼﹑李彥﹑童貫﹑梁師成六人。他們結黨營私﹐桅國家﹐被太學生陳東等斥為"六賊"。見《宋史·欽宗紀》。
3.佛教語。即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謂此六塵能以眼﹑耳等六根為媒介﹐劫掠"法財"﹐損害善性﹐故稱。見《楞嚴經》卷四。
4.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謂此六根妄逐塵境﹐如賊劫財。
1.指六齋日。陰歷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佛教認為此六日是"惡日"﹐應持齋修福。見《大智度論》卷六五。
1.唐宋時皇帝諸子年長后分院居住﹐并置十宅﹑六宅使負責管理諸宅院事務◇只稱六宅使。
1.謂青﹑赤﹑黃﹑白﹑黑﹑玄六色。
1.唐代位于今云南及四川西南的烏蠻六個部落的總稱﹐即蒙雋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詔"義為王或首領。其帥有六﹐因號"六詔"。唐開元二十六年后﹐蒙舍詔并吞其他五部﹐因其在五部南(今巍山縣南境)﹐史稱南詔。其地在今云南及四川西部。唐元稹《蠻子朝》詩"西南六詔有遺種,僻在荒陬路尋壅。"后用以稱云南。
1.謂六項勸戒之言。具體內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唐李德裕所上。《新唐書.李德裕傳》"時帝昏荒,數游幸,狎比群小,聽朝簡忽。德裕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晩也;二曰《正服》,諷服御非法也;三曰《罷獻》,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諷偽游輕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唐皮日休《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國乎?因為《心》﹑《口》﹑《耳》﹑《目》﹑《手》﹑《足》箴,書之于紳。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視﹑聽﹑好﹑學﹑進德﹑崇儉六戒。《宋史.吳充傳》"充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曰崇儉。仁宗命繕寫賜皇族,英宗在藩邸,書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儆戒.六箴》"清﹑公﹑勤﹑明﹑和﹑慎,余襄公靖,從政六箴。"
1.亦作"六證"。
2.考察﹑識別人臣的六個方面。征﹐驗證。
1.春秋晉統帥三軍的六卿。
2.臣子對國君之六種正當的品行。
1.見"六征"。
1.見"六枝子"。
1.亦作"六枝兒"。
2.一只手(或足)長六個指頭。
1.謂治﹑教﹑禮﹑政﹑刑﹑事六種職事。
2.謂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夫﹑婦功六種職別。
3.謂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六種官職。
1.謂上下四方。
2.謂一手(或腳)長六個指頭。
1.謂枳樹編的六藩籬。
1.指好﹑惡﹑喜﹑怒﹑哀﹑樂六情。
1.亦作"六贄"。
2.古代相見饋贈的六種禮物。
1.見"六摯"。
1.見"六鐘"。
1.指古代九州中的六州。
2.指唐時六州郡。
3.樂曲名。
1.《資治通鑒.唐昭宣帝天佑三年》載﹐羅紹威為天雄節度使﹐轄魏博六州四十三縣。羅以魏博自田承嗣時所置牙軍五千人﹐挾持軍帥﹐驕橫難制﹐乃陰借朱全忠軍十萬入魏博﹐盡殺牙兵。半年中羅紹威供應軍需﹐耗費不貲;雖剪除驕兵﹐但亦自此衰弱。"紹威悔之﹐謂人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后以"六州鐵"為鑄成大錯之典。
1.指世界的六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
1.指六銖衣。
1.佛經稱忉利天衣重六銖﹐謂其輕而薄。見《長阿含經.世紀經.忉利天品》◇稱佛﹑仙之衣為"六銖衣"。
2.常借指婦女所著輕薄的紗衣。
1.由六葉兕牛皮組連而成的鎧甲。
1.筍殼。
1.彈奏琵琶的指法之一。
1.一種足趾露在外面的有孔涼鞋。
1.把兩手相對伸入兩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