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樷”。亦作“菆”。亦作“藂”。
2.
聚集。
1.出自《書·無逸》亂罰無罪,殺無辜,怨有同,是叢于厥身。
2.出自《新唐書·郭子儀傳》乃遣知節……擊鼓喚山,張旗幟,夜叢萬炬,以疑賊。
3.出自《〈燕下鄉脞錄〉序》竊疑博通者之少,即有矣,輒姍笑叢焉。
3.
叢生。
1.出自《〈抱樸子〉自敘》荊棘叢於庭宇,蓬莠塞乎階霤。
2.出自《送友人之揚州》詩綠樹叢垓下,青蕪闊楚西。
4.
叢生的草木。
1.出自《孟子·離婁上》為淵驅魚者,獺也;為叢驅爵者,鹯也。
2.出自《七命》齀林蹶石,扣跋幽叢。
3.出自《廣絕交論》敘溫郁則寒谷成暄,論嚴苦則春叢零葉。
4.出自《贊成功》詞蜂來蝶去,任繞芳叢。
5.出自《過封鎖線》他們曾經伏在公路旁邊的灌木叢中,看見大約兩連的敵人沿公路向西而去。
5.
泛指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1.出自《往在》詩是時妃嬪戮,連為糞土叢。
2.出自《醒世恒言·李玉英獄中訟冤》〔李承祖〕祝罷,放聲號哭,又向白骨叢中,東穿西走一回。
3.出自《銅墻鐵壁》不知什么時光,在背后的人叢里早已站著石得富和石永公兩個,靜聽金樹旺和那同志拉談。
6.
眾多;繁雜。
1.出自《漢書·酷吏傳贊》張湯死后,罔密事叢。
2.出自《送陳和叔序》后與和叔皆蒙今上拔用,數會議,語皆憂傷之余,責厚事叢,無復故情。
3.出自《郎潛紀聞》毗倚愈專,時艱愈棘;中外臣庶瞻仰愈切,而責亦復愈叢。
7.
猶束縛。
1.出自《朱子語類》大抵做官須是令自家常閑,吏胥常忙方得。若自家被文字來叢了,討頭不見,吏胥便來作弊。
8.
細。參見“叢巧”。
1.出自《后漢書·馮衍傳下》惡叢巧之亂世兮,毒從橫之敗俗。
9.
叢葬。
1.出自《錢氏私志》〔蔡魯公〕后貶長沙,死於東明寺,因就叢焉。
10.
量詞。用于聚集或叢生之物。
1.出自《真誥·運象篇四》其中有石井橋,橋之北小道,直入其間,有六叢杉樹。
2.出自《武林舊事·乾淳奉親》遂至錦壁賞大花,三面漫坡牡丹約千余叢。
3.出自《記金華的兩個巖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
11.
姓。南唐有叢鐇。見《通志·氏族五》。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叢氏,見《姓苑》。南唐叢鐇,許昌人,望出許昌。
1.流水。語本《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毛傳"滮,流貌。"
1.水噴流貌。
1.指水田。語本《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1.古國名。在今緬甸境內。
1.勇猛。
1.剛烈駿逸。
1.即騕褭。駿馬名。
1.古代將軍的名號。
2.指漢朝驃騎將軍霍去病。
3.指飛騎。唐杜甫有《天育驃騎歌》﹐仇兆鰲注"驃﹐疾走也。驃騎﹐猶云飛騎。"
4.古時宮中馬技。
1.漢驃騎將軍霍去病與大將軍衛青的并稱。
1.指古南蠻諸國的國君。
1.猶票姚『霍去病曾為驃姚校尉﹑驃騎將軍◇多以"驃姚"指霍去病。
1.剛烈健壯。
1.飆風;迅疾之風。
1.火焰。
1.火后的灰燼。
1.火盛貌。
2.引申為熱盛。
3.風迅猛貌。
4.赤熛怒的省稱。古謂五方帝之一,指南方赤帝,司夏。
1.迅猛而起。
1.赤色的宮闕。
1.帶火的箭矢。
1.燃燒的炭火。
1.指火煙。
1.亦作"熛爓"。
2.火焰;光芒。
1.迅猛的火焰。
1.見"熛焰"。
1.謂疾風迅猛來臨。比喻來勢迅猛。
1.喻氣勢迅疾奔放。
1.牲畜肉膘肥實。
1.形容牲畜肥壯結實。
1.加在面條上做澆頭的肥肉。
1.即鰾膠。
1.謂牲畜壯實豐滿。
牲畜生長的肥壯情況。
1.指牲畜的肥碩處。
1.謂牲畜壯實。
1.勇武貌。
2.盛多貌。
1.即狍。
1.猶飄搖。
1.秦邑名。
1.瘭疽。
1.局部皮膚炎腫化膿的瘡毒。常生于手指頭或腳趾頭。中醫學上稱蛇頭疔﹐俗稱蝦眼。
保鏢的營業機構 。
舊時給行旅或運輸中的貨物保鏢的人。也叫鏢師。
1.見"鏢槍"。
1.亦作"鏢槍"。
2.舊式投擲武器之一種。在長桿一端安裝槍頭﹐用來殺敵或打獵。
3.喻批判性的文字。
1.即鏢客。泛指私人雇用的護衛人員。
2.喻衛道者。
1.鏢師。
1.即鏢局。
1.亦作"飆飆"。
2.風吹貌。
3.顯赫貌。形容聲勢盛大。
1.亦作"飆歨"。亦作"飆歘"。
2.迅疾貌。
1.指乘風而行的神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