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強取;搶。
2.
動詞
爭取得到。
3.
動詞
勝過;壓倒。
4.
動詞
失去,使失去。
5.
動詞
〈書〉(文字)脫漏。
6.
形容詞
炫耀。
7.
名詞
(Duó)姓。
1.
“敚”的今字。
2.
壓倒;勝過。
1.出自《怨歌行》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2.出自《新竹》詩高標陵秋嚴,貞色奪春媚。
3.
裁定;決定取舍。
1.出自《論衡·超定奇》書疏文義,奪於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2.出自《論陳留橋事乞黜御史王礪札子》陛下欲盡至公,特差臺官定奪。
3.出自《名義考·仰駁稟奪》今行移家以行下為仰……詳定為奪。
4.出自《長生殿·埋玉》眾軍不必鼓噪,暫且安營。待我奏過圣上,自有定奪。
5.出自《福惠全書·蒞任·稟帖贅說》伏乞老大人再為從長酌奪。
4.
競先取得,爭取到。
1.出自《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強奪之地。
2.出自《世說新語·賢媛》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
3.出自《人民日報》大旱一年,照樣奪高產。
5.
削除;剝奪。
1.出自《論語·憲問》奪伯氏駢邑三百。
2.出自《左傳·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
3.出自《唐正議大夫孔公墓志銘》〔公〕改給事中,言京兆尹阿縱罪人,詔奪京兆尹三月之俸。
4.出自《文正范公神道碑銘》坐擅復書,奪一官,知耀州。
5.出自《清平山堂話本·老馮唐直諫漢文帝》魏尚,國之柱石,陛下信聽讒佞之言,罷其官爵,奪其軍權,下獄問罪。
6.
喪失;失去。
1.出自《素問·通評虛實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2.出自《上五事札子》農時不奪而民力鈞矣。
3.出自《明史·太祖紀一》斬首二千余級,焚溺死者無算,友諒氣奪。
4.出自《雪賦》皓鶴奪鮮,白鷴失素。
7.
用強力使之動搖、改變。亦謂由于強力而動搖、改變。
1.出自《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2.出自《后漢書·戴良傳》論者不能奪之。
3.出自《陳情事表》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4.出自《聊齋志異·喬女》母悅,自詣女所,固要之,女志終不奪。
8.
猶亂。
1.出自《禮記·仲尼燕居》給奪慈仁。
2.出自《非有先生論》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
3.出自《〈寄小讀者〉自序》我那時神悚目奪,瞿然驚悅。
9.
遺漏;脫落。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本謂膺賢,遣子師之,豈可以漏奪名籍,茍安而已!
2.出自《張黃門協苦雨》詩燮燮涼葉奪,戾戾飔風舉。
10.
耀。指光線或光采特盛,使人眼花。
1.出自《古今注·草木》荊葵似木槿而光色奪目。
2.出自《元故奉訓大夫楊君墓志銘》如睹商敦周彝,云靁成文,而寒光橫溢,奪人目睛。
3.出自《紅樓夢》賈政一舉目見寶玉站在眼前,神采飄逸,秀色奪人。
11.
“奪情”的省稱。古代官員遭父母喪,朝廷命其不離職守制,或喪服未滿而召之出仕叫“奪情”,亦簡稱“奪”。
1.出自《新唐書·狄光嗣傳》母喪,奪為太府少卿,固讓。
12.
抄刊古書時的文字脫漏。
1.出自《古書疑義舉例·因誤奪而誤補例》凡有奪字則當校補。
13.
即鵽。
1.出自《禽經》奪曰鵽。鵽如鹯而小者,其脰上下,亦取鳥雀如攘奪也。
14.
強取。
1.出自《易·系辭上》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2.出自《揚旗》詩公來練猛士,欲奪天邊城。
3.出自《青春之歌》道靜猛地奪過余敬唐手里的信。
1.指佛教所謂文殊世尊所乘的金毛獅子。
1.比喻有文才的貪官污吏。
1."劉"姓的隱語。
1.指昴宿。昴宿中﹐則冬天至。
1.也稱氯四環素。從金霉菌(金色鏈霉菌)培養液中提得﹐金黃色的結晶體﹐味苦﹐能溶于水﹐在低溫時性尚穩定。對多種細菌﹑某些立克次體﹑支原體﹑螺旋體和原蟲都有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對青霉素有耐藥性的細菌性感染﹐如肺炎和葡萄球菌敗血癥﹑斑疹傷寒﹑支原體肺炎﹑阿米巴痢疾等。口服后易引起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等。
1.見"金馬門"。
2.見"金明門"。
3.代指富貴人家。
4.指以黃金為裝飾的門。
1.謂出入金馬門。比喻擔任官職或擔任官職的人。
世界著名大橋之一。跨越金門海峽,北連加利福尼亞州,南接舊金山半島的鋼結構懸索橋。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全長19812米,主跨長1280米。橋面寬274米,有六條車行道和兩條人行道。橋孔高61米,大型船只均可通行。橋的南北各聳立一座門字形巨型橋塔,塔高3425米。橋塔支持著兩根直徑各為9042厘米的鋼繩,憑借這兩根鋼繩,把大橋高懸在半空中。為舊金山的象征。1937年建成。
中國福建省沿海島嶼,在廈門以東約6千米處。面積133平方千米。丘陵分布廣,環島多港灣。其西有小金門島。
1.官宦貴客。
1.指富貴人家。
1.道士的稱號。
1.見"金迷紙醉"。
1.金色的臉。
2.對他人面容的敬稱。
3.面子的敬稱。
4.指飾金的轡頭。
1.金礦之外露者。
1.金制的器皿。
1.見"金明池"。
2.如金之光明。
1.池名。池在宋京開封西鄭門西北。周圍約九里。
2.詞牌名。宋秦觀有《金明池》詞。雙調﹐一百二十字。前段十句﹐四仄韻﹔后段十一句﹐五仄韻。
1.唐時宮門名。金明門內為翰林院所在。
1.金屬器物上的銘文。
1.明燦如金的眼珠。多指鷹眸。
1.古神話傳說中的女神。俗稱西王母。
2.道教語。納金于鼎﹐以煉真丹﹐謂其金曰"金母"。
3.沙金中之大者。亦稱狗頭金。
1.舊時施刑所用金屬和木制刑具的總稱。金屬刑具如刀鋸斧鉞﹐木制刑具如捶楚桎梏等。
2.五行中的金與木。
1.深目。古時望遠之具。
2.謂黃金之目。古時方相鑄黃金為目﹐綴于面間﹐若后世之假面具﹐模擬兇惡可畏之狀﹐以驅逐疫鬼。
1.放置黃金的袋子。語本《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尉他﹞乃大說陸生﹐留與飲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他送亦千金。"
1.即鐃。古軍樂器名。"四金"之一。
2.打擊樂器。即鐃鈸。
3.指舞曲。
1.以水銀和金粉為泥﹐作封印之用。
2.用以飾物的金屑。
1.以水銀和金為泥作飾﹑用玉制成的檢。古代天子封禪所用。《太平御覽》卷五三六引晉司馬彪《續漢書.祭志》﹕"有玉牒十枚列于方石旁﹐東西南北各三﹐皆長三尺﹐廣一尺﹐厚七寸。檢中刻三處﹐深四寸﹐方五寸﹐有蓋﹔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為泥。"因指封禪所用的告天書函。
1.香爐的一種。爐蓋作狻猊形﹐空腹。焚香時﹐煙從口出。
1.金屬制的車剎。
1.指干支紀年中有庚或辛(如庚午﹑辛未)的年份。五行家認為庚﹑辛屬金。
1.指古代吐蕃等少數民族報急的使者。
2.對飛鳥的美稱。
1.指馬蹄形的金錠。
1.一些縣鎮﹑山川湖崗之名。舊時各地多有金精化為牛的傳說﹐因視為祥瑞﹐故以之為名。
2.古川陜間棧道名。蜀道之南棧﹐舊名金牛峽﹐故自陜西省勉縣而西﹐南至四川省劍閣縣之劍門關口﹐稱金牛道。自秦以后﹐由漢中入蜀者﹐必取道于此。
黃道十二星座之一。參看〖黃道十二宮〗。
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壽門,號冬心、稽留山民、曲江外史等,仁和(今浙江杭州)人。1736年被舉博學鴻詞,未與試。其書法運筆扁方,豎輕橫重,自稱漆書”。學畫較晚,風格古拙淳厚。為揚州八怪”之一。善詩。著有《冬心先生集》。
1.古時指鐵制燭臺。
1.指服飾華麗的奴婢。
1.指神話傳說中的西王母。
1.珍貴如金的諾言。語本《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1.比喻國土完整。
1.金飾的浮漚釘。浮漚釘﹐門上裝飾的釘狀突起物。
1.金色的花。
獎牌的一種,獎給第一名榮獲~。
1.見"金盤"。
1.亦作"金柈"。
2.金屬制成的盤。(1)餐具『辛延年《羽林郎》詩"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南史.劉穆之傳》"及至醉飽,令廚人以金柈貯檳榔一斛以進之。"王闿運《采芬女子墓志銘》"金盤罷進,詎擘麻姑之脯。"(2)燭盤。唐岑參《陪群公龍岡寺泛舟》詩"紫鱗掣芳餌,紅燭燃金盤。"(3)承露之盤。《后漢書.陶謙傳》"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寧寺》"剎上有金寶瓶,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重。"唐韓偓《中秋禁直》詩"露和玉屑金盤冷,月射珠光貝闕寒。"(4)古代博具之一。唐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詩之一"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
3.比喻日月。
1.金屬制成的馬鞍。
1.我國古代樂器統稱八音﹐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鐘﹑鈴等屬金類﹐笙﹑竽等屬匏類。因以"金匏"泛指樂器。
1.指美酒。
1.亦作"金佩"。
2.襟帶上飾金的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