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形容樹木孤立。
1.
樹木孤立貌。
1.出自《詩·唐風·舵杜》有杕之杜,其葉壻壻。
2.出自《宋武翼郎邵君墓志銘》可俎豆也而下夷,可蔭覆也有杕之。
3.出自《宛署雜記·人物》禮部尚書于公慎行詩云:“楊杕耀春華,柏枝凌歲寒。”
1.舊稱"十"是"全數"。
2.指全部(可以計數的人或物)。
1.最快的速度。
1.全局計劃。
1.完全遵從。
總集名。清康熙時彭定求等編。九百卷。收唐、五代詩歌四萬九千四百零三首,殘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作者二千八百三十七人,大致按時代前后排列,并附作者小傳。是收錄唐代詩歌最完備的總集。
1.全部,全班。
2.指整個套曲。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全套"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
1.指整個身體。
2.指事物的全部。
3.指某一集體中的全部人員。
4.比喻完美的全面的。
5.見"全體學"。
1.晩清時稱生理學為全體學。
1.保全天性與生命。
2.整個天空。
3.整天。
1.舊時禮帖的一種。用紅紙制,共有十面,橫疊而成。用全帖表示恭敬鄭重之意。
1.全部通曉。
2.完全暢通。
1.舊時線裝本通俗小說,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節圖畫的,稱"全圖"。
2.猶宏圖。
1.可以日夜寄放孩子的托兒所。
2.指把孩子日夜都寄放在托兒所里。
1.保全。
2.全部繳納。
1.整篇文章。
1.原指戲曲舞臺上全副武打表演。亦用以喻暴力行動‖貶義。
1.完整的食物。
2.保全物類的生命。
1.整個戰線。
2.整個線路。常指鐵路。
1.舊時通俗話本﹑演義等繪有人物繡像及每回故事內容者,稱"全相"。
1.謂投入全部精力,沒有雜念。
1.品行完美無缺。亦指完美無缺的品行。
1.保全天性。
2.全部性格。
1.在一段時間里,因病請假休養,不參加工作。
1.保全,養成。
1.謂忠誠不渝。
1.完整的衣著。
1.謂保持節操。
2.唐憲宗時南詔靖王(勸利晟)的年號。
1.音樂用語。把八度音劃分為十二個音,四個相連的音之間的音程叫全音。一個全音包括兩個"半音"。
1.謂功用齊備無遺。
1.保全,庇護。
1.寬赦過錯或罪行,保全其生命。
1.完整的彩色鳥羽。
2.旌旗。指軍隊﹑甲士。
1.病愈。全,通"痊"。
1.全體人員。
1.全國體育運動會的省稱。
1.做得一手好飯菜的女仆。
1.全部的儀仗兵衛。
2.應酬語。謂完全依靠。
1.保全天性。
2.即全真教。
3.指出家的道士。
1.道教的一派。金王重陽創立。教旨以"澄心定意,包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濟貧拔苦,先人后己,與物無私"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該派舊時盛行于北方,以北京白云觀為中心,稱道教北宗。
1.謂不動一卒﹑不攻一城,完全用智謀使敵降伏。
1.完整。
1.謂固守直道。
1.全部意蘊﹑含義。
1.完全控制。
1.亦作"全能全智"。
2.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1.保全忠貞。
1.保全眾庶。
1.猶全面。
2.整個星期。
1.謂圓通不滯。
1.音韻學用語。指發音時聲帶振動的塞音﹑擦音﹑塞擦音。如"三十六字母"中的并﹑定﹑群﹑邪﹑禪﹑從﹑床等聲母均是全濁聲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