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方〉(北京話)投擲;擊;扎;刺。
2.
動詞
〈書〉削;刪除。
3.
動詞
〈書〉割取。
1.
刊削,刪除。
1.出自《商君書·定分》有敢剟定法令,損益一字以上,罪死不赦。
2.出自《〈爾雅〉序》剟其瑕礫,搴其蕭稂。
3.出自《新唐書·隱逸傳·司馬承禎》自師正、道合與承禎等,語言詼譎似方士,剟之不錄。
4.出自《〈周禮正義〉序》更張義例,剟緐補闕。
2.
割;割取。
1.出自《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夫截骨之劍,無削剟之利。
2.出自《漢書·賈誼傳》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
3.
刺,戳。
1.出自《史記·張耳陳馀列傳》吏治榜笞數千,刺剟,身無可擊者,終不復言。
2.出自《征蜀聯句》剟膚浹瘡痍,敗面破剠?。
3.出自《聊齋志異·孫生》床頭常設錐簪之器以自衛,孫屢被刺剟,因就別榻眠。
4.
雕刻用的方刀。
1.出自《新論·專學》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剟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并運也。
5.
指雕刻。
1.出自《敦煌曲子詞·長相思》村人曳在道旁西,耶娘父母不知。上剟排書字,此是死不歸。
6.
通“掇”。掇拾。
1.出自《新唐書·盧景亮傳》剟治道之要,著書上下篇,號《三足記》。
1.登上廳堂。
1.上聞。
1.佛教凈土宗謂西天為極樂世界。升西天初指和尚死亡,后亦泛指一般人的死亡。
1.太陽升起。
1.古代西方一些部族的人死后火葬,稱為"升霞"。
2.得道仙去。
1.成仙。
2.舊時謂人死亡。
1.橋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北。因漢司馬相如過此題字勵志而著名。相傳為秦李冰所建。
1.指周靈王太子王子晉。《資治通鑒.唐則天后圣歷二年》"二月,己丑,太后幸嵩山,過緱氏,謁升仙太子廟。"胡三省注"升仙太子,周王子晉也。世傳晉升仙后,桓良遇之于嵩山。曰'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頭。'果乘白鶴駐山頂,舉手謝時人而去◇人因為立祠,后加號升仙太子。"
1.登上險要處。
航空器在規定條件下,靠本身的動力上升能達到的最高飛行高度。分靜升限和動升限兩類。前者是飛機能進行平飛的最大飛行高度◇者是飛機通過躍升動作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直升機的靜升限是垂直上升時,垂直速度和水平速度都等于零時懸停的最高高度;動升限是向前爬升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
1.騰空。
1.晉升。
1.道教謂得道升天。
1.古時指進入太學或國學。
2.謂由低一級學校進入高一級學校。
1.加大壓力。
1.提升,升遷。
1.唐長安宮殿名。
1.中藥名。由汞和雄黃﹑火硝等煉制而成。有黃﹑紅兩種,稱黃升(黃升丹)﹑紅升(紅升丹)。為外用要藥,主治癰疽﹑疔瘡等癥,能搜膿﹑拔毒﹑去腐﹑生肌。
1.升起光華。喻指皇帝登基。
1.古代因祖先官職﹑功勞而得到朝廷敘用升官﹐叫"升蔭"。
1.提拔;引用。
2.登上。
3.逐漸升高延伸。
1.提拔任用。
1.登車,上車。
1.登越。
1.法帖名。南唐后主李煜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升元二年三月建業文房模勒上石"字樣,故稱。
1.古代一種細布。
1.猶升遐。
1.提高賦稅的等級標準。
1.謂古代元帥或主帥進入中軍帳聽取軍情,發號施令◇多比喻升到主導地位。
1.升旗。
1.升登;攀登。
2.升遷;提升。
1.古帝王祭天上告成功。《禮記.禮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鄭玄注"升,上也。中,猶成也。謂巡守至于方獄,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后以"升中"指祭天。
1.上飛。猶騰達。
1.量糧食的器具,容量為一升。
又稱舉阻比”、空氣動力效率”。飛機飛行中,在同一迎角的升力與阻力的比值。其值隨迎角的變化而變化,此值愈大愈好,低速和亞聲速飛機可達17~18,跨聲速飛機可達10~12,馬赫數為2的超聲速飛機約為4~8。
1.見"升座"。
1.謂帝王登基。
1.亦作"升坐"。
2.登上座位。
1.同"生魄"。
1.生出光明。《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陸德明釋文"崔云'白者,日光所照也。'司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也。'"唐白居易《奉和李大夫題新詩.忘筌亭》"只開新戶牖,不改舊風煙。虛室閑生白,高情淡入玄。"一說,謂產生純潔的道心。
1.機械地搬用別人的經驗﹑方法等。
1.佛教謂來生受報應。三種因果報應之一。
1.為活人立的碑。
1.生命的根本。
1.謂萌生貪鄙之心。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1.有效的紙幣。
1.生僻,生澀。
1.發生變化或變故。
2.作亂,反叛。
1.謂生生別離。
1.難以再見的離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