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砸實地基用的工具或機械,有木夯、石夯、鐵夯等。
2.
動詞
用夯將地基砸實。
3.
動詞
(北京話)用力打。
4.
動詞
〈方〉用勁兒扛。
1.
用力扛。舉。
1.出自《答呂子約書》誠之恐難說話,蓋本是氣質(zhì)有病,又被杜撰扛夯作壞了。
2.出自《撥不斷·大魚》曲勝神鰲,夯風濤,脊梁上輕負著蓬萊島。
3.出自《山洪》他把兜著纖索的木扁擔橫夯在肩頭。
2.
眾人齊舉以砸實地基的工具,多為木制。
1.出自《兒女英雄傳》看的眾人齊打夯兒的唱彩。
2.出自《李雙雙小傳》石夯重重落下的聲音有節(jié)奏地響起來。
3.
用夯砸。
1.出自《揚州畫舫錄·工段營造錄》頭夯充開海窩。
2.出自《一個煉鐵廠的歷史》廠地外圍的三面也都是挖地基夯土墻的人。
4.
膨脹;脹滿。
1.出自《北山酒經(jīng)·酴米》醅面當心夯起,有裂紋,多者十余條,少者五七條。
2.出自《西廂記》有口難言,氣夯破胸脯。
5.
猶撈取。參見“夯市”。
1.出自《追韓信》量這個夯錢之夫小可人,怎做這社稷臣!
1.亦作"唧溜"。
2.機靈;聰明。
3.俊俏嬌媚。
4.謂身體舒適無恙。
5.指尖聲吟唱。
1.即周文王姬昌。
1.指周公姬旦。
2.指周文王姬昌。
3.泛指周天子。
1.姬姓之國。指周王朝。
1.周朝和漢朝。
2.借指漢族建立的國家。
1.謂周文王姬昌的德化。
1.春秋時,周王室姓姬,齊國姓姜,二姓常通婚姻,因以"姬姜"為貴族婦女之稱。
2.稱美婦女的宗族。
3.泛指美女。
1.周公姬旦與孔子的并稱。
1.周朝和漢朝。周,姬姓,漢,劉姓,故稱。
1.周公姬旦和呂尚的并稱。喻賢能的輔弼之臣。
1.家妓;婢妾。
1.妾。
1.郊祭和祼祭。
1.城外,郊外。
1.唐代孟郊﹑賈島之詩,清峭瘦硬,好作苦語,故有此謂。
2.喻寒酸相。
1.國都外圍的廣大地區(qū)。
1.古代天子祀上帝諸神于郊外。
1.見"郊境"。
1.亦作"郊竟"。
2.國境。
3.城邑之郊區(qū)。
1.郊外的住所。
2.居住郊外。
1.到郊外迎接并慰勞。
1.《禮記.曲禮上》"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鄭玄注"壘,壘壁也。"后即以"郊壘"指構(gòu)筑于郊外的防敵營壘。
1.周代指遠郊至國中六鄉(xiāng)居民所居之處。
1.帝王燒柴祭天。
1.猶郊關(guān)。
1.古帝王祭天地百神和祖先宗廟所用的樂章『武帝時,司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用于郊祭;又有《安世房中歌》十七章,薦之宗廟。此后歷代均有制作。這類作品,多為稱述功德和祝神祈福之詞。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搜輯頗多。參見"郊祀歌"。
1.郊野的道路。
1.郊外牧地。
1.猶郊迎。
1.古帝王郊祭時尚未卜日祭祀的牛。
1.謂帝王行郊天祭禮時,以始祖配祭。
1.祀天求神而降雨。
1.都邑的疆界;邊境。
2.郊野,郊外。
1.郊外大路的岔道。
1.郊外田野。
1.古天子郊祭天地于圓丘。亦指祭天。
城市周圍在行政管轄上屬這個城市的地區(qū)。
1.城外的大道。
1.周代謂郊學中有小才技藝可以選用的人。
2.郊野居民,農(nóng)人。
1.古帝王以祖先配祭昊天上帝。
1.古代后﹑夫人飼蠶的西郊桑田。
2.泛指郊野的桑樹。
1.道教語。指人的兩眉之間。
1.泛指郊外。
1.謂宿于城郊。表示誠敬。
1.祭祀天地。周代冬至祭天稱郊,夏至祭地稱社。
2.古代祭祀天地之處。
1.周制,天子出郊祭天,于射宮命士習射,以鹽人才。
1.古代帝王舉行祭祀大禮時赦宥罪犯,謂之"郊赦"。
1.古代受命出郊迎接﹑慰勞賓客的使者。
1.郊外農(nóng)舍。
1.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謂大祀,祀為群祀。
2.《郊祀歌》的省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