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督促;勉勵。
2.
形容詞
厚道;誠懇。
3.
名詞
(Dūn)姓。
1.
厚重;篤實。
1.出自《易·艮》敦艮,吉。
2.出自《抱樸子·審舉》務寬含垢之政,可以蒞敦御樸,而不可以拯衰弊之變也。
3.出自《賀留守侍中啟》高風所洎,薄俗以敦。
2.
恭謹。參見“敦授”。
1.出自《陳書·周迪傳》璽書綸誥,撫慰綢繆,冠蓋縉紳,敦授重疊。
2.出自《南柯太守傳》累日,﹝王﹞謂生曰:“吾南柯政事不理,太守黜廢。欲借卿才,可曲屈之。便與小女同行。”生敦授教命。
3.
親密;和睦。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善者》故善者制險量阻,敦三軍,利屈伸。
2.出自《王氏兩節婦傳》夫拮據勤家、與夫事姑、相夫訓子敦族之類,恒婦人之有知識者皆能之。
4.
厚實。參見“敦脄”。
1.出自《楚辭·招魂》土伯九約,其角????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
5.
大;多;深。
1.出自《逸周書·小明武》上困下騰,戎遷其野,敦行王法,濟用金鼓。
2.出自《荀子·儒效》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
3.出自《入彭蠡湖口》詩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4.出自《代書寄趙宏》詩從來萬事固已拙,況乃病敦顏不少。
6.
盛;茂盛。參見“敦牂”。
1.出自《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
2.出自《史記·歷書》商橫敦牂后元元年。
7.
崇尚,注重。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七年》說禮、樂而敦《詩》《書》。
2.出自《為吳令謝詢求為諸孫置守冢人表》故三王敦繼絕之德,《春秋》貴柔服之義。
3.出自《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二年》上遣杜如晦等諭旨曰:“匹夫猶敦然諾,奈何既許朕而復悔之!”
4.出自《菰中隨筆》士敦操尚,鄉恥輕薄。
5.出自《秀露集·讀〈蒲柳人家〉》紹棠敦于舊誼,每有新作,總是熱情告我,希望看看。
8.
勤勉。
1.出自《管子·君臣上》上惠其道,下敦其業。
2.出自《史記·蒙恬列傳》帝以高(趙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復其官爵。
3.出自《唐故開府楊公遺愛碑頌》人人得敦其業而厚其生。
9.
勸勉;勉勵。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上》敦眾神使式道兮,奮六經以攄頌。
2.出自《知縣李大博得替》詩弦歌敦雅俗,桃李藹春榮。
10.
督促。
1.出自《易·復》敦復,無悔。
2.出自《詩·邶風·北門》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
3.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
4.出自《喜辱韓十四郎中書兼封近詩代書題贈》詩宦情緣木知非愿,王事敦人敢告勞。
5.出自《新唐書·李光弼傳》光弼敦陣徐行,趨東京。
11.
俗稱雞去勢為“敦”。
1.出自《猗覺寮雜記》物去其勢,豕曰獖,見《易》;牛曰犗,見佛書;馬曰扇,見《五代史》;雞曰敦,犬曰閹,俗語。
12.
猶頓。把東西使勁地放下。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自埋怨,自失笑,自解嘆,自敦搠。
2.出自《蝴蝶夢》空教我哭啼啼自敦自摔,百般地喚不回來。
3.出自《醒世姻緣傳》素姐為不叫他往皇姑寺去,從此敦葫蘆掙馬杓發作。
13.
猶殿。在最后。
1.出自《逸周書·武順》一卒居前曰開,一卒居后曰敦,左右一卒曰閭,四卒成衛曰伯。
14.
姓。春秋時衛有敦洽。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敦氏,《陳留風俗傳》:“敦氏,姞姓之后。”《急就章》有敦倚。
15.
指使敦厚篤實。
1.出自《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詩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
2.出自《元典章·禮部六·孝節》義夫節婦,旌表門閭,本為激厲薄俗以敦風化。
3.出自《屏風后》要維持社會的風化應當先敦自己的品行。
1.秋天的流水。
1.秋日的露水。
2.指清酒。
3.南朝梁江淹《別賦》有"秋露如珠"之句﹐后因以"秋露"喻明珠。
1.指西方。
1.卻行,恭順貌。
1.謂大相違反。
1.比喻注重衣飾的年輕人。
1.鱉有介殼,背甲周圍厚實的軟邊,似衣裙邊,故稱。
1.南朝士大夫所戴的一種高頂垂裙的帽子。
1.謂張裙為帷幄。
1.裙子上的腰帶。比喻春季杭州西湖洲中的孤山寺小路。
2.用以泛喻綠草叢生的小路。
1.帽裙的邊緣。
2.鱉甲邊緣的肉質部分。
1.粗布衣裙。貧家婦女的裝束。
2.借指糟糠之妻。
1.婦女的代稱。
古代婦女穿的裙子和頭上的插釵。常用稱指婦女裙釵不遜須眉漢。
裙子與帶子。比喻跟姊妹妻女有關連的裙帶風|裙帶關系。
1.憑妻女姊妹關系而得的官職。語出宋趙升《朝野類要.入仕》"親王南班之婿,號曰西官,即所謂郡馬也。俗謂裙帶頭官。"
1.古時壓衣服用的刀。
1.裙子的分幅。
1.鑲滾在裙上的花邊。
1.亦作"裠屐"。
2.裙,下裳;屐,木底鞋。原指六朝貴游子弟的衣著◇泛指富家子弟的時髦裝束。
3.借指衣著時髦的富家子弟。
1.原指六朝貴游子弟。束裙著屐是當時盛行的裝束。
2.泛指大家子弟。
1.裙子;裙幅。
2.借指婦女。
一種褲腿的外形似裙子的女褲。有長短兩種長的在膝蓋以下,短的在膝蓋以上。是一種方便、舒適的生活服裝。在旅游和體育活動時都可穿用。面料厚薄的選擇可根據季節而定,但應具有一定的懸垂性和飄逸感。
1.裙子;裙幅。
2.車上下垂的帷幕。
3.鱉甲邊緣的肉質部分。
1.六朝時的一種帽子。因帽緣周圍有下垂的薄紗細網,故名。
1.裙子前面的一幅。
1.亦作"裠帔"。
2.布裙和披肩。古代士大夫燕居時的裝束。
1.裙子與短襖。
2.借指婦女。
1.裙子和衣衫。亦泛指衣服。
1.車上下垂的網冪。
1.裙的上端緊束于腰部之處。
2.比喻狹長的小路。
1.衣裙上的皺褶。
1.一種圍在腰部以下的服裝。
1.諸國,萬邦。
1.謂四方諸侯。亦統指王侯﹑公卿﹑大夫﹑士。
1.有才能的人們。
1.亦作"群策群力"。
2.漢揚雄《法言.重黎》"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李軌注"屈,盡。"后常用"羣策羣力"指大家出主意﹑出力量。
3.指大家的主意和力量。
1.群鳥相呼啄食聲。唐韓愈《琴操.雉朝飛》"當東而西,當啄而飛。隨飛隨啄,群雌粥粥。"后用為貶辭,指婦女聚在一起發出的喧雜之聲。
1.指事業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
2.泛指眾相集聚。
3.猶同類;儕輩。
1.古代傳說中的獸名。
1.道家謂五方之帝。
1.謂社會法則。
1.猶萬方。
1.各種花草。
2.喻諸賢士或美人。
1.正房以外的其他房間。
1.按類區分。
1.眾樂工。
2.群臣。
1.指上公。
2.泛指魯以外的諸侯。
3.總稱諸侯和朝臣。
4.泛指諸有名位者。亦用作一般的尊稱。
1.群英;群雄。
1.互相親善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