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同“遨”。
2.
〈書〉同“隞”。
3.
(áo)姓。
4.
見“敖包”,蒙古族人用作路標和界標的堆子,用石頭、土、草等堆成。舊時曾把敖包當做神靈的住地來祭祀。也譯作“鄂博
1.
亦作“傲”。
2.
戲謔;調笑。
1.出自《管子·四稱》誅其良臣,敖其婦女。
3.
舞蹈的位置。一說,舞曲名。即《驁夏》。
1.出自《詩·王風·君子陽陽》左執翿,右招我由敖。
4.
喧噪;叫喊。
1.出自《荀子·強國》無愛人之心,無利人之事,而日為亂人之道,百姓喚敖。
5.
春秋楚國對未成君而死、無謚號者之稱。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葬子干於訾,實訾敖。
2.出自《楚辭·天問》吾告堵敖以不長。
6.
犬長四尺曰敖。
1.出自《史記·晉世家》盾既去,靈公伏士未會,先縱嚙狗名敖。
7.
糧倉。后作“廒”。
1.出自《趙子容任溫州司法為賦讀書行》常平筑敖米山積,讀書豈知米塵滿!
2.出自《甕牖閑評》敖乃地名,秦以敖地為倉故爾。今所在竟謂倉為敖,蓋循習之誤。
8.
通“螯”。
1.出自《荀子·勸學》蟹六跪而二敖。
9.
通“熬”。煎熬。
1.出自《戰國策·魏策二》齊桓公夜半不銜,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調五味而進之。
10.
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滎陽市西北。
1.出自《詩·小雅·車攻》搏獸于敖。
11.
姓。宋代有敖穎士、敖知言。見《通典·氏族四》。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敖氏,顓帝師太敖之后。宋敖穎士登進士第。望出譙國。
12.
游玩;游逛。
1.出自《詩·小雅·鹿鳴》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2.出自《商君書·墾令》民不敖,則業不敗。
3.出自《洛陽伽藍記·景林寺》﹝盧白頭﹞性愛恬靜,丘園放敖。
1.設醮禳解。
1.謂齋醮設祭之事。
1.道士所做齋醮祈禱之事。
1.道教徒打醮祭告天帝的表文。
1.額外的好處。
1.齋醮,祭祀。
1.祭告。
1.即醮壇。
1.道士祭神的壇場。
1.道教徒齋醮時祭告天帝的表文。宋沈遘有《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1.猶醮壇。
1.設醮祭祀。
1.猶醮壇。
1.道士祭神的禮儀。
1.設齋祭天,并向天庭上表章奏告。
1.清白。
1.潔白貌。
1.潔白貌。
1.主人飲酒盡爵后酌酒進客。
1.古時軍中會飲結束時的鼓聲。
1.主人勸客盡飲。
1.宮殿的臺階。
1.臺階。
1.臺階與門堂間的通道。
從1到n的連續自然數相乘的積,叫做階乘,用符號n!表示。如5!=1×2×3×4×5。規定0!=1。
1.階段﹐歷程。
1.臺階。亦指階面。
1.猶怙寵。憑借著他人的寵愛。
1.臺階。
1.臺階。
1.等級次序。
1.作為通道的臺階。
1.升授官階的公文。
事物發展進程中劃分的段落大橋第一~的工程已經完成。
1.官階和封號。
2.專指封號。
1.亦作"階合"。
2.臺階很高的樓閣。指明堂或朝堂。
1.表示官員品級的稱號﹐以別于職事官而言。例如正一品為光祿大夫﹐從一品為榮祿大夫之類。只用于封贈﹐并非實官。
1.見"階閣"。
1.庭院前的竹子。
1.召致禍患﹔惹禍。
1.階石。
1.臺階。
①〈書〉臺階。②舊指官職的等級。③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和對生產資料關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團,如工人階級、資產階級等。
廣義指不同階級之間因利益和要求不同而產生的矛盾。狹義指剝削階級和勞動階級之間因利害沖突而產生的矛盾。當社會上存在著階級時,階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根據各種不同階級矛盾的不同性質加以正確的處理。
1.指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的社會形態。階級社會有幾個發展階段﹕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是由階級社會向無階級社會過渡的社會。
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的思想意識所必然具有的階級特性。這種特性是由人的階級地位決定的,反映著本階級的特殊利益和要求。
1.循序漸進的途徑。
1.街道。
1.憑借﹐依靠。
1.進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