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交換。用舊的金銀首飾、器皿向銀樓換取新的。
2.
動詞
憑票據支付或領取現金。
3.
動詞
指下象棋時用自己的棋子換掉對方實力相同的棋子。
4.
名詞
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沼澤。參看〖八卦〗。
5.
動詞
摻和。
6.
名詞
(Duì)姓。
1.
亦作“兊”。“兌”的新字形。
2.
穴竅。
1.出自《老子》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2.出自《淮南子·道應訓》王若欲久持之,則塞民於兌。
3.
通達。
1.出自《詩·大雅·綿》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4.
《易》卦名。八卦之一,卦形為?;又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象征沼澤。
1.出自《易·兌》《兌》,亨、利、貞。
2.出自《論衡·譴告》是故《離》下《兌》上曰“革”。
5.
指西方。參見“兌域”、“兌隅”。
1.出自《鸚鵡賦》喜靈禽之擢秀,資品物以呈祥;含金精於兌域,體耀質於炎方。
2.出自《許州文宣王新廟碑》許州牧杜公作文宣王廟暨學舍于兌隅,革故而鼎新也。
3.出自《野獲編補遺·釋道·薩王二真君之始》此二宮者,俱在京師兌隅,雄麗軒敞,不下宮掖。
6.
掉換。
1.出自《馀杭醉歌贈吳山人》十千兌得余杭酒,二月春城長命杯。
2.出自《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各家的管家打開了銀包,兌了多少銅錢,放在皮箱里頭。
3.出自《林家鋪子》林老板,這莊票,費神兌了鈔票給我罷!
7.
指象棋中的拼子。即犧牲己方的棋子以換吃對方的棋子。
1.出自如:兌車,兌馬。
8.
用天平秤金銀。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賈秀才起個清早,往庫房中取天平,兌勾了一百四十二兩之數。
2.出自《儒林外史》而今這銀子在這里,拿天平來請少爺當面兌。
9.
攙和;混合。
1.出自《儒林外史》韋四太爺就叫把這壇酒拿出來,兌上十斤新酒。
2.出自《桑金蘭錯》陸續走來的突擊隊員們,有的盛上滾燙的釅茶,兌上牛奶,坐在地上噓噓地喝。
10.
上古善于造戈的巧匠。
1.出自《書·顧命》兌之戈,和之弓。
11.
喜悅。
1.出自《易·兌》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
2.出自《莊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
3.出自《荀子·修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
12.
指匯兌。
1.出自《楊老太爺》有事倒有事做了,可是為什么不給家里兌個錢哩?
1.廝役。指干雜事的勞役。
1.亦作"斯褕"。
2.漢代西南地區部落名。
1.見"斯榆"。
1.即螽斯。觸角細長﹐振翅善鳴。種類較多﹐常見的有綠螽斯等。
1.用麻﹑麥秸﹑樹皮纖維等制作的衣服。
1.謂緦服之痛。
1.見"緦衰"。
1.即緦麻服。多指關系較遠的族親。
1.緦麻與小功。舊時五種喪服中最輕的兩種,由親緣較疏者服之。
1.古代喪服名。五服中之最輕者,孝服用細麻布制成,服期三月。凡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等,均服之。
1.指為期三月的喪服。
1.古代喪服名。五服中之最輕者。
1.緦服與免服,均喪服之輕者。借指關系較遠的族人。免,謂正服以外共承高祖之父的五世孫所服。其服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于額上,又卻向后繞于髻。見《禮記.檀弓上》﹑《禮記.大傳》。
1.較為疏遠的親屬關系。
1.見"緦麻喪"。
1.亦作"緦缞"。
2.古代王為諸侯之喪服。
1.思念貌。
1.疾風。
1.迅疾猛烈之風。
1.涼爽﹑微寒貌。
2.凄清貌。
3.風吹迅疾貌。
1.猶言抵住,頂著。
1.相互靠近;依傍。
1.相拚,決斗。
1.宋時稱無正當職業,專在酒樓﹑妓院侍奉顧客的閑漢。
1.相爭吵。
1.廝吵。
1.相稱;相配。
1.一起吃喝。
1.聚集。
1.相打。
1.輕蔑的稱呼,猶言小子。
2.小男孩。
1.追趕;互相追逐。
①相近;接近問蓬山別后,幾度春歸?歸去晚,開得蟠桃廝勾。②將近;將要今孫子遭圍,廝勾死也。
1.見"廝勾"。
1.指舜妻娥皇﹑女英。
2.指嫦娥。
1.寡婦。
2.指獨居的已婚婦女。
1.守寡的婆母。
1.寡婦和孤兒。
1.守寡。
1.寡婦的居處。
1.居孀守節。
1.守寡。
2.指已婚婦女獨居。
1.守寡。
1.寡婦。
1.鷹的別名。
2.官名。相傳為古帝少皞氏置,掌司寇職。
1.鹔鷞之羽所制的裘衣。
1.即鹔鹴裘。
1.豪爽出眾。
2.秀美挺拔。
3.爽朗昂揚。
1.清亮。
1.舒暢;爽快。
2.指爽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