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婦女的代稱。
1.即使是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忠誠信實的人。謂處處都有賢人。語出《論語.公冶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1.謂人如有不善,眾人則爭相指責。語本《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1.比喻把壞人集中于一處,以便一舉殲滅。
1.十個等級(的人)。數,等差。
2.猶言十多;十幾。表示較多。
1.謂反復思慮。
2.唐魏征諫太宗予以慎重思考的十個方面。
1.本指十種情況必死,引申為極端危險。
2.指犯十次死罪。言其多。
3.死十次。夸張說法。
1.謂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寬恕。
1.形容難以幸存。
1.宋時曾在十三經外加《大戴禮記》,合稱十四經。
2.中醫學名詞。十二經脈加奇經八脈中的任﹑督二脈的合稱。十二經中的六陽經,以督脈為總匯;六陰經,以任脈為總匯。參閱元滑壽《十四經發揮》。
1.古代十大湖泊的總稱。
1.指十種文體。
2.指書法的十體。唐張懷瓘所分為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見所著《書斷.列傳》。
3.指書法的十體。唐唐元度所分為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飛白﹑薤葉﹑垂針﹑垂露﹑鳥書﹑連珠。見《宣和書譜.唐元度》。
4.指十種詩體。唐元稹于元和七年時,將自己所作詩分編為古諷﹑樂諷﹑古體﹑新題樂府﹑律詩五言七言兩體﹑律諷﹑悼亡﹑艷詩今古兩體,共成十體。見所作《敘詩寄樂天書》。
5.指十種詩體。五代齊己分詩作為高古﹑清奇﹑遠近﹑雙分﹑背非﹑虛無﹑是非﹑清潔﹑覆妝﹑闔門十體。見所著《風騷旨格.詩有十體》。
1.十成。
1.《通典》等十部書的總稱。其中《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稱"三通";清乾隆時加入官修的《續通典》﹑《清通典》﹑《續通志》﹑《清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文獻通考》六部書,合稱"九通";1935年,商務印書館再加入劉錦藻《清續文獻通考》,總稱"十通"。
1."千"的隱語。
1.形容距離極遠或差別極大。
1.形容在緊急情況下動作極快地行事。
1.指嫡出的長子。
1.漢代稱天子的嫡女。
1.指嫡出長孫。
1.適合,相襯。
1.猶相稱。
1.猶依從。
1.合適;妥當。
1.正好對著沖要。
1.謂恰巧遇上那個時機。
1.歸從道統。
1.謂恰恰得到相反的結果。
1.齊等,相等。
1.適逢,恰遇。
1.程度適當。
1.猶偶爾。
2.猶剛才。
1.謫罰。
1.謂適應分際。
1.恰好遇到。
1.謂正好碰上那個時機。
1.見"適逢其會"。
1.嫡子之妻。
1.恰好遇到。
1.謂適于觀聽。
1.謂諸侯或附屬國國君入為天子卿士并被授予封地俸祿。語本《詩.鄭風.緇衣》"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毛傳"諸侯入為天子卿士受采祿。"
1.往歸;歸向。
1.責備,譴責。
1.猶符合。
2.猶言偶然相合。
3.猶適宜。
1.適應,融洽。
2.猶適逢。
1.謂適合結婚年齡。
1.猶自得。
1.合適的價格。
1.猶剛才。
1.適合情景。
1.見"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