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Dī)我國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和四川西部一帶,東晉十六國時期曾在黃河流域建立過前秦政權(公元350—394);在今西北建立過后涼政權(公元386—403)。
2.
名詞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1.
頭向下垂。參見“氐首”。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封君皆氐首仰給焉。
2.
低;低廉。參見“氐賤”。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其賈氐賤減平者,聽民自相與市。
3.
我國古代民族。居住在今西北一帶。東晉時建立過前秦、后涼。參見“氐羌”。
1.出自《詩·商頌·殷武》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
2.出自《荀子·大略》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系壘也,而憂其不焚也。
3.出自《復諸葛亮丞相詔策》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震兇暴,功勛顯然。
4.出自《訄書·序種姓上》姜,姓也,逋子為氐羌。
4.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參見“氐宿”。
1.出自《櫝記·二十八宿星數》東方角二星,亢四星,氐四星,房四星,心三星。
1.同"舊防"。
1.舊堤。
2.舊有的禁例。
1.往昔的情分。
2.舊交。
1.舊有的屬地。
2.昔所服行之事。
3.從前的法則制度。
1.舊有的規章﹑條文。
2.原來的風格。
1.指清末廣東出產的"老公膏"﹐是用印度進口的鴉片煙熬成的煙膏。
1.猶故舊。指舊友﹐舊交。
2.往事。
3.老人之稱。
1.舊日的館舍。
1.猶原有。
1.原來的樣子。
2.舊制度;舊辦法。
舊都(古稱都城為國)。
1.厭倦,厭煩。
1.困倦懶怠。
1.疲倦勞累。
1.厭倦于行旅。
2.又指倦于行旅的人。
1.疲倦的眼睛。
1.倦飛之鳥。亦以喻倦游之人。
1.倦懶而休憩。
1.謂帝王厭倦于政事的辛勞。語出《書.大禹謨》"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載,耄期倦于勤。"孔傳"言已年老,厭倦萬機。"
疲倦的臉色面帶~。
1.懶于講話。
1.喻困苦之極。語本《詩.周南.汝墳》"魴魚趙尾。"朱熹集傳"趙,赤也。魚勞則尾赤。魴尾本白,而今赤,則勞甚矣。"
1.倦于作聲,不再發出聲響。
1.倦于閱視的或疲倦的眼睛。
1.厭倦。
1.困乏疲倦的意態。
〈書〉游玩的興趣已盡~歸來。
1.懶于梳妝打扮。
1.亦作"倦■"。亦作"倦?"。
2.疲憊困頓。
1.倦勤。
1.即杯桊。
1.用力貌。
1.以木條為戶樞。形容居處簡陋,家境貧寒。
1.猶高傲。
1.偏急苛察。
1.潔身獨處。
1.即天竺。
1.偏急易怒。
1.偏急憤懣。
1.拘泥固執。
〈書〉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之士。
1.氣量狹窄而嚴厲。
1.偏急暴戾。
1.急躁浮淺。
2.氣量狹窄。
1.潔身自好的人。
1.偏急而狹隘。
1.耿直。
1.謂狷介之志。
1.古代絲織物的總稱。
1.泛指絲麻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