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舂;捶。
1.出自《普曜經·迦林龍品》十方佛土,如虛空界,合集諸華,名香搗香,衣服華蓋幢幡,金銀眾寶,象馬車乘,樹葉花實,男女大小,犍沓和真陀羅天龍鬼神釋梵四王,時放大雨。
2.出自《世說新語·汰侈》韭蓱齏,是搗韭根,雜以麥苗爾。
3.出自《雨》詩柴扉臨野碓,半濕搗香粳。
4.出自《西游記》狠得他將金箍棒一搗,搗開門扇。
5.出自《飄動的篝火》我慢慢蹲下,用胳臂肘搗了一下旁邊的一個同志。
2.
沖擊;攻打。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雁宕山日記》龍湫之瀑,轟然下?lián)v潭中。
2.出自《楊家將演義》汝觀彼營,有可搗之處否?
3.出自《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詞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3.
用同“倒”。倒換;替換。
1.出自《不能走那條路》翻拙弄巧,袍子搗個大夾襖。
4.
胡搞;攪擾。
1.出自《儒林外史》你又什么事?lián)v鬼話?同你共事,你是……總不肯放出錢來。
2.出自《狠透鐵》現在,全水渠的每個人都明白過來了,完全是王以信故意把老漢搗昏的。
1.古禮,父母進食,人子侍側﹐問膳食如何。語本《禮記.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jié);食下﹐問所膳。"鄭玄注"問所食者。"
1.置屋買田。多形容只求個人小利,沒有遠大志向。語本《三國志.魏志.陳登傳》"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
1.猶詢問。
1.問候尊長的起居。
1.猶言問一答十。
①新產品首次出現,上市跟消費者見面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問世了。②著作出版,與讀者、觀眾、聽眾見面作品問世|問世不久的影片獲獎了。
1.謂過問國家大事。
2.執(zhí)杖行刑之役卒。
3.刑具。
1.古時官吏往往坐在簾子內問案,這簾子叫做"問事簾"。
1.刑杖。
1.占問運數。
1.見"問諸水濱"。
1.訪問風俗。
1.亦作"問墜"。
2.詢問水中可涉的途徑。
1.求討。
①要求解答的題目考卷上有六個問題|我提一個問題,請大家思考。②需要研究解決的疑難和矛盾交通問題|不成問題|沒問題|寫什么是一個問題,怎么寫又是一個問題。③關鍵;重點問題在于廉政|問題在于資金。④意外事故出問題|發(fā)生問題。
在身心方面有障礙且經常表現出來的兒童。表現為缺乏道德感,常有偷竊、斗毆等不良行為,焦慮,消沉,逃學,不愿與人交往,違逆,倔強,有多動癥,甚至精神分裂癥等。
也稱社會問題劇”。一種以社會問題為主題的戲劇作品。19世紀中葉歐洲民族民主運動發(fā)展時期興起,體現了批判現實主義的文藝思潮。如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
1.謂心有委屈而訴問于天。
1.求問上天以卜吉兇。
1.猶傳聞。
1.猶試題。
2.猶問端。
1.判處徒刑。
1.見"問途"。
1.名望;聲望。問,通"聞"。
1.猶慰問。
1.唐貞觀時,購求前代墨架嚴,除了吊喪問疾書跡,其他都收入內府。這類未入內府的書簡流傳民間﹐俗稱"問慰帖"。
1.兩手合十當胸。
2.猶言捫心自問。
1.打聽信息。
2.過問。
1.審判官。
1.慰撫。
1.求知;求學。
2.猶學問。
1.詢問。
1.互相通問請教。
2.打聽。
3.問候;慰問。
4.僧尼等向人合掌致敬。
1.《漢書.趙廣漢傳》"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后以"問羊知馬"謂從旁推究,得以明白事情真相。
1.請問學業(yè)。
1.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齒伶俐。
1.指賄賂。
2.慰勞饋贈。
1.請求解釋疑難。
1.猶詢問。
1.檢閱詢問。
1.判處斬刑。
1.請求教正。
1.咨詢或討論為政之道。
1.向有知識的人請教。
1.比喻不承擔責任或兩者不相涉。語出《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1.查明案件的情狀。
1.見"問遂"。
1.據《漢字.揚雄傳》載,揚雄多識古文奇字,劉棻曾向揚雄學奇字◇來稱從人受學或向人請教為"問字"。
1.見"問罪之師"。
1.討伐犯罪者的軍隊。
2.比喻前來責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