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荷花的別名。
1.見"鼓鼙"。
1.猶揮鞭。
1.歡欣鼓舞。
1.擊鼓并陳列兵器。
2.擊鼓進軍。
1.挑動。
1.激起波浪。
1.邁著大步。
1.擂鼓吶喊。
1.用簸箕揚谷物。
1.乘敵方陣列不整齊時,即鳴鼓進擊。
1.鼓動并使暢達。
1.見"鼓唱"。
1.亦作"鼓倡"。
2.鼓吹倡導。
1.大聲喧鬧。
1.載鼓之車。古代皇帝出外時的儀仗之一。
1.鼓動促成。
1.亦作"鼓?"。
2.猶振翅。
1.有圍欄的鼓座。
①宣傳提倡~革命。②吹噓~自己如何如何。
1.唐代樂部(樂隊)之一。專管宮廷典禮曲樂的演奏。以鉦﹑鼓﹑角﹑弦鼗﹑笳﹑簫﹑哀笳等為主要樂器。參閱唐段安節《樂府雜錄.鼓吹部》。
1.載樂隊的車子。又名白鷺車。
1.鼓吹曲的歌詞。
1.古樂的一種。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數民族『初邊軍用之,后漸用于朝廷。當時鼓吹樂被認為是很隆重的音樂,萬人將軍方可備置。魏晉以后,牙門督將五校均得用之,明以后士庶吉兇之禮及迎神賽會亦均用之。歷代鼓吹樂多有歌辭配合。
1.樂府歌曲名。古樂中有鼓吹樂,用鼓﹑鉦﹑簫﹑笳等樂器合奏,歷代鼓吹樂多有歌辭配合。
1.舊式婚禮或喪禮中吹奏樂器的人。亦比喻鼓吹某事或吹捧某人的人(貶義)。
1.形容音樂演奏的聲音嘈雜熱鬧。
1.擊鼓的棒。
1.鼓動唇舌。
1.同"鼓唇搖舌"。
1.鼓動嘴唇,搖動舌頭。形容利用口才進行煽動或游說。亦泛指大發議論(多含貶義)。
1.同"鼓唇搖舌"。
明清曲藝形式。從詞話發展而來,主要流行于北方。演出時演員自擊鼓板,無弦樂伴奏。書目多為中長篇,內容以歷代征戰和公案故事為主。清代以來的大鼓,與鼓詞有一定淵源關系。
1.見"鼓詞"。
1.彈奏。
1.亦作"鼓蕩"。
2.鼓動激蕩。
1.謂擺弄刀子發出響聲。宰殺牲畜時敲擊其刀,使之發聲,故曰鼓刀。
1.鼓勵引導。
〈方〉①反復擺弄他一邊同我談話,一邊~收音機。②挑撥;設法支使一定是他~你去干的。
1.戰鼓與大旗。古時皇帝冊封少數民族首領的信物。
1.鼓和笛。
2.指鼓笛曲。
3.樂器聲。
1.樂曲名。
(~兒)①打鼓時的音響節奏。②戲曲中的鼓板的節奏,用來指揮其他樂器。‖也說鼓點子。
1.鼓枻垂釣。謂劃船釣魚。
1.一頭似圓鼓的釘子。有的圓頭上有花紋。
①扇動小鳥~翅膀。②用語言、文字等激發人們的情緒,使他們行動起來宣傳~丨經他一~,不少人都去學習氣功了。
1.猶鼓搗。反復擺弄。
1.突出;撅起。
1.謂煽起戰爭,毒害人民。
1.物體中間凸起的樣子。
1.鼓與鐸。古代軍中所用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