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撣”。
2.
盡,竭盡。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上十一》今君稅斂重,故民心離;市買悖,故商旅絕;玩好充,故家貨殫。
2.出自《代扶風主人答》詩老馬思伏櫪,長鳴力已殫。
3.出自《己亥雜詩》華年心力九分殫,淚漬蟫魚死不乾。
4.出自《集外集拾遺?贈畫師》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
3.
通“憚”。畏懼。
1.出自《西都賦》六師發逐,百獸駭殫。
2.出自《周祀宗廟歌·皇夏》敬殫如此,恭惟執燔。
4.
通“癉”。病;禍。
1.出自《淮南子·覽冥訓》斬艾百姓,殫盡大半。
2.出自《潛夫論·忠貴》重賦殫民,以奉無功。
1.見"墊踹窩"。
1.過去被處決的犯人須向官府或劊子手納金,稱"墊刀"。
①在底部放上別的東西魚缸里是用細沙~的。②先少吃點東西以暫時解餓你先吃點東西墊墊底兒,等客人來齊了再吃。③比喻做基礎有了你以前的工作~,今后我的工作就好開展了。
1.猶發配。
相聲演員表演正式節目前所說的開匙,用以引起觀眾注意或點出下面正式節目的內容。
1.陷溺;困阨。
①挑或扛東西的時候放在肩膀上的墊子,用來減少摩擦,保護衣服和皮膚。②襯在上衣肩部的三角形襯墊物,使衣服穿起來美觀。
1.見"墊巾"。
鋪墊牲畜棚、圈的干土、碎草等。
1.用以墊腳的矮凳。比喻被人役使的人。
比喻借以向上爬的人或事物。
1.墊付,暫借。
1.《后漢書.郭太傳》載郭太字林宗,有盛名。曾出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用"墊巾"﹑"墊角"謂模仿高雅。
1.墊付的款子。
1.見"墊腳"。
1.塌陷破裂。
1.亦作"冰澌"。
2.解凍時流動的冰。
3.冰棱。
1.見"冰凘"。
1.猶冰翁。
1.謂潰散。
1.猶玉筍。比喻美人的手。
1.冰人。
冰寒炭熱,比喻互不相容的雙方冰炭不同器而久。
1.比喻兩種對立的事物不能同處。
1.古代美酒名。產于滑州。
冰塊狀的蔗糖結晶。一般以白砂糖為原料,加水及適量豆漿溶成濃糖漿,在結晶容器中結晶后,經干燥而成。不易潮解,便于貯藏。除食用外,中醫常用以配制補膏。
1.亦作"冰糖葫蘆"。
2.一種食品。用竹簽串上山楂﹑海棠等果實,蘸以溶化的冰糖制成,甜脆可口。
1.見"冰糖壺盧"。
1.即冰糖。詳該條。
1.戒懼警惕。
1.指極北苦寒之地或極高甚寒之處。
1.冰雪漫天蓋地。形容極為寒冷。
1.同"冰天雪地"。
1.水在攝氏零度以下時凝結而成的條狀物。
1.隋唐禮部有祠部曹,掌祠祀事,人稱冰廳,言其冷落清閑。
1.神話傳說謂月中有白兔,故以"冰兔"代稱月亮。
1.形容月亮潔白明亮如渾圓之冰。
1.潔白的細絹。
2.代指絹制的團扇。
1.見"冰紋"。
1.亦作"冰文"。
2.人字形傘蓋狀的花紋。
1.指岳父。
1.喻指仙境中白玉建造的房屋。
1.見"冰上舞蹈"。
1.亦作"冰溪"。
2.結冰的溪流。
3.指清涼的溪水。
1.清代冰上運動。源于滿族習俗。
1.潔白光亮。
2.比喻品行高潔。
3.冷藏的魚鮮。
1.見"冰弦"。
1.箏瑟之類樂器的美稱。
1.謂清貴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