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死者入殮后停柩以待葬。
1.出自《禮記·檀弓上》夏后氏殯於東階之上,則猶在阼也;殷人殯於兩楹之間,則與賓主夾之也;周人殯於西階之上,則猶賓之也。
2.出自《北史·高麗傳》死者殯在屋內,經三年,擇吉日而葬。
3.出自《惜抱軒筆記·經部二·禮記》古人殯亦掘坎,而其上畢涂,與葬相似,此亦正如今人之浮厝耳。故見之者以為葬,待訪知父墓而后合葬。
4.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
2.
指靈柩。
1.出自《左傳·昭公二年》使杜泄告於殯曰:“子固欲毀中軍,既毀之矣,故告。”
2.出自《挽歌》舍爵兩楹位,啟殯進靈轜。
3.出自《清史稿·禮志十四》其在遠聞喪者,始聞,易服,哭而行;至家,憑殯哭。
3.
指運送靈柩出葬的隊伍。
1.出自《紅樓夢》﹝賈赦﹞命手下人掩樂停音,將殯過完,方讓北靜王過去。
4.
泛指喪葬事務。參見“殯喪”。
1.出自《聊齋志異·庚娘》群以為烈,謀斂貲作殯。
5.
通“賓”。賓客。
1.出自《禮記·曾子問》而后辭於殯,遂修葬事。
6.
指賓服,歸順。
1.出自《續古文苑·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序》荒遠既殯,各貢所有。
7.
通“擯”。摒棄。
1.出自《北山移文》道帙長殯,法筵久埋。
1.一種油炸的面點。有長條﹑圓圏等各種形狀。
1.即油炸果。相傳老百姓痛恨南宋奸臣秦檜,故有此稱。
1.即油炸果。
1.即油炸果。
1.榨油的器具。
1.用動物的毛或植物纖維制成的氈或厚紙坯浸透瀝青后所成的建筑材料。有韌性,不透水。亦名油毛氈。
1.油燈。
1.對鱔魚的戲謔稱呼。
1.謂油污狼藉。
1.方言。指油腔滑調的男孩子。
1.加工紙的一種。用較韌的原紙,涂上桐油或其他干性油制成。具有耐折及防水性能。供制雨傘﹑糊窗戶或作各種防水﹑防濕包裝之用。
1.油紙搓捻成的管狀物,用以引火。
1.用油紙制成的扇子。
1.即蠟燭。
1.張掛于舟車上的油布帷幕。
2.指有油布帷幕的車子。
3.油布帳幕。多指將帥幕府。
1.古代設有油布帷幕的車子。
1.指閱歷多,熟悉情況而狡猾的人。
2.某些稠而黏的東西,多為黑色。
1.黑紫色。
1.被油浸漬。
2.積在物體上面難以除去的油污。
1.形容油污斑斑的樣子。
1.形容沾滿了油。
1.指好吃貪喝的人。
2.說話油腔滑調;油腔滑調的嘴巴。
3.信口亂說。亦指信口亂說的人。
1.形容花言巧語沒完沒了地說個不停。
1.形容說話油滑虛浮。
1.見"油嘴油舌"。
1.形容說話油滑輕浮。
1.周代九貢之一。貢珠﹑玉之類。一說﹐貢羽﹑毛之類。
1.泛指有飾物與圖象的旗幟。
馬鞭草科。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小枝四棱形,有灰色星狀絨毛。葉對生。秋季開白花,有香氣。原產東南亞,世界許多國家已引種。為世界著名用材樹種,木材光澤美麗,紋理通直,可用于造車船、橋梁等。木屑浸水可治皮膚病;煎水能治咳嗽。
1.竹的一種。
短篇小說。魯彥作。1924年發表。小說中的我”在長沙街口看到一青年被軍閥斬首,周圍市民卻以看殺頭為樂。接著,小說又轉到我”買柚子,通過聯想,把便宜的柚子和廉價的頭顱聯系起來,譴責了軍閥殺人如麻的罪行,并諷刺了市民的麻木不仁。
1.疣子。
1.猶言瘡痍。
1.疣。泛指癰疽瘡毒。
2.比喻多馀無用的。
1.疣。皮膚上長的肉瘤。
1.傳說中的獸名。
1.水流動貌。
1.水流貌。
1.水流貌。
1.禾盛貌。
又稱裸燕麥”,俗稱油麥”√本科。一年生草本。莖稈直立叢生,葉軟而扁平。籽粒營養價值高,可食用。莖、葉可作飼料。
1.古代用酒灌注茅束以祭神,象征神飲酒。
2.用器物漉酒以去糟。
1.敷陳表露。
1.古代用酒灌注茅束以祭神,象征神飲酒。
1.扶疏。形容枝葉繁茂。亦泛言繁盛。
1.笑貌。
2.嘆息貌。
1.閑適貌;自得貌。
2.微笑貌。
3.長嘆息貌。
1.瀝青鈾礦。
1.亦作"蚰"。
2.節足動物﹐像蜈蚣而略小﹐體色黃褐﹐有細長的腳十五對﹐生活在陰濕地方﹐捕食小蟲﹐有益農事。
1.蓍草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