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完盡;終了。
1.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進至邯鄲
2.
通“但”。僅;只。
1.出自《法言·淵騫》鄲聞以德詘人矣,未聞以德詘於人也。
3.
見“邯鄲”。古地名。今河北省邯鄲市。春秋時,衛地,后屬晉。公元前386年趙敬侯自晉陽徙都邯鄲。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邯鄲郡。三國、魏、晉為廣平郡,隋開皇中改置縣,唐、宋、金、元因之。
1.出自《左傳·哀公元年》夏四月,齊侯、衛侯救邯鄲,圍五鹿。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下》邯鄲北通燕涿,南自鄭衛,漳河之間一都會也。
3.出自《菩薩蠻·贈梁陶侶》詞邯鄲年少春衫綠,鳴箏競唱《棠村曲》。
4.
見“邯鄲”。戰國趙都邯鄲,因以為趙的代稱。
1.出自《竹書紀年·顯王》六年,我師伐邯鄲,取列人。我師伐邯鄲,取肥。
2.出自《竹書紀年·顯王》十六年……邯鄲之師敗我于桂陵。
5.
見“邯鄲”。指《邯鄲曲》。參見“邯鄲曲”。
1.出自《文選·鮑照〈舞鶴賦〉》雖《邯鄲》其敢倫,豈《陽阿》之能擬。
6.
見“邯鄲”。稻粱的一種。
1.出自《管子·地員》五??之狀,強力剛堅。其種,大邯鄲、細邯鄲,莖葉如扶櫄,其粟大。
7.
見“邯鄲”。復姓。漢有邯鄲義。見《通志·氏族三》。
1.隨侍帝王。
1.隨從帝王逃難的婉詞。狩,打獵。
1.亦作"扈衛"。
2.帝王的隨侍護衛。
3.指隨侍護衛帝王。
1.隨從皇帝出行。
1.廣大。冶,通"野"。廣遠。
1.古代一種捕魚法。
1.護衛。
1.隨從皇帝出游。
1.亦作"瓠芭"。
2.傳說春秋時楚國的著名琴師。
1.見"瓠巴"。
1.《史記.張丞相列傳》"﹝張蒼﹞身長大﹐肥白如瓠。"后以"瓠肥"喻白胖。
1.瓠瓜干。
1.見"瓠子歌"。
1.見"瓠葉羹"。
1.植物名。也稱葫子﹑瓠子﹑夜開花。實圓長﹐首尾粗細略同﹐可食。
2.星座名。有星五顆﹐在河鼓東。
1.一種盛液體的大腹容器。
2.喻虛有其表。
1.用葫蘆制成的盛器。
1.鷹的別名。
1.見"擊鐘"。
1.打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或富人生活奢華。
1.見"擊鐘鼎食"。
1.用兩片竹板擊打成節拍以合歌﹐猶今快板所用。
1.刺柱?!稘h書.叔孫通傳》"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南朝梁江淹《恨賦》"拔劍擊柱,吊影慚魂。"后亦用以指臣下爭功無禮。
1.喻慷慨悲歌之士。
1.叩打。亦喻聲韻鏗鏘。
2.猶打擊﹐攻訐。
1.謂辰星(水星)當出現而不出現。
1.見"擊柝"。
1.見"擊柝"。
1.形容聲音響而嘈雜。
1.形容小聲爭吵。
1.形容說話聲音嘈雜。
象聲詞,形容說笑聲等他們~地嚷著笑著。也作唧唧嘎嘎。
1.形容雞叫聲。
1.形容說話聲音小且含混不清。
1.形容亂嚷嚷的聲音。
同‘唧唧喳喳 ’。
1.亦作"嘰冷"。
2.方言。突然受驚。
1.見"嘰楞"。
象聲詞,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清楚或聽不懂。也形容物體滾動的聲音他們倆~地說了半天 ㄧ石頭~滾下山去。
1.方言。各個角落。
1.形容雜亂的說笑聲。
1.形容說話別人聽不懂或聽不清楚。
2.象聲詞。形容物體滾動聲。
3.象聲詞。形容空腹鳴叫聲。
1.形容嚷嚷聲或說的話別人聽不懂。
1.形容大聲說話聲。
1.謂生活勞苦,食無定時。饑,通"饑"。
1.饑餓困病。饑,通"饑"。
1.饑餓疲憊。饑,通"饑"。
1.同"饑不暇食"。
1.肚子餓了也沒空吃飯。形容全神貫注地忙于事務。
比喻急需的時候顧不得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