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力從嘴里吐出來。
2.
嘆詞
表示唾棄、斥責或辱罵。
1.
嘗;飲。
1.出自《禮記·雜記下》自諸侯達諸士,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嚌之。眾賓兄弟,則皆啐之。
2.出自《詩》衣單為舞穿,酒盡緣歌啐。
2.
謂發出唾聲。表示鄙棄或憤怒。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桂娘啐了一啐道:“虧你不羞!”
2.出自《紅樓夢》寶玉聽了,啐了一口,罵道:“真是個沒用的殺材,這點子事也干不來!”
3.出自《歐幺爸》他陡然感到一種不能抑制的惱怒,啐了一口,車轉身走掉了。
3.
嘆詞。表示輕蔑、斥責。
1.出自《西游補》﹝小童﹞手中拿著一封書,一頭走,一頭嚷道:“啐!吾家作頭好笑,天大家里事,與你一人甚么相干,多生疑惑。又拿甚么書札到王四老官處去!”
2.出自《劫后拾遺》“啐!”女郎生氣似的把身子挪開些,低聲說,“沒良心的鬼!頭上還有天哪!”
4.
吐。
1.出自《四世同堂》他的胸口發癢,喉中發甜,他啐出一口鮮紅的血來。
1.一名胡榛子﹑無名子。樹木名。落葉小喬木。原產于地中海地區和亞洲西部﹐中國新疆有少量栽培。果實可供食用﹐亦可入藥。
1.何日﹐哪一天。
1.方言。可曾﹐曾否。
在印度德干高原文達亞山。系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為佛殿、僧房而開鑿的。共二十九洞。約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6、7世紀,營建達七百余年。有石雕佛像、藻井圖案和壁畫等。現存最多的是壁畫。主要表現佛的生平故事和印度古代的宮廷生活。
1.對宋米芾的昵稱。芾字元章﹐故稱。
1.對岳父或其他男性長輩的尊稱。
1.女真語。母親。
1.東阿﹑甄城的并稱。兩處均在今山東境內。
1.舊時對正妻的昵稱。
1.指子奇治東阿而使東阿大化﹐子產相鄭而使鄭國"內無國中之亂﹐外無諸侯之患"事。事見漢劉向《說苑.政理》。此偏指子奇治東阿事。
1.方言。侄子。
1.迎合別人意旨。
1.迎合多數人。
1.下屬對長官的昵稱。
1.古契丹語。對父親﹑祖父的尊稱。
1.庇護幫助。
1.兒子。
1.姐姐。
1.狐貍的別稱。
1.阿諛恣肆。
1.見"阿徇"。
1.庇護縱容。
1.亦作"阿"。
2.隋煬帝的小字。
1.亦作"阿姑"。
2.對尼姑的昵稱。
1.嘆詞。表示驚訝或贊嘆。
1.嘆詞。表示驚訝,贊嘆等。
1.嘆詞。表示苦痛。亦表示贊嘆。
1.指送行的禮物。
1.下飯的菜肴。
2.就著菜肴把飯吃下去。
1.下飯的菜肴。
1.嗓音嘶啞。
1.嗓音嘶啞。
1.嘆詞。
1.嘆詞。表示埋怨﹑不耐煩﹑驚訝等。
1.嘆詞。表示痛苦。
1.嘆詞。表示驚訝或痛苦等。
1.悲傷不已貌。
1.悲哀;哀痛。
語出《老子》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抗,舉;加,當;哀,悲憤。謂受壓而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必能獲勝。
1.指居父母之喪。
2.悲痛凄慘。
1.見"哀策"。
1.悲傷憐憫。
1.亦作"哀冊"。
2.文體的一種。封建時代頌揚帝王﹑后妃生前功德的韻文,多書于玉石木竹之上。行葬禮時,由太史令讀后,埋于陵中。
1.憐憫體察。
1.曲名。相傳漢武帝因思李夫人而作。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上》"漢武帝思懷往者李夫人,不可復得……因賦《落葉哀蟬》之曲。"
1.指悲哀憂愁的感情。
1.悲傷凄楚。
哀傷;悲傷哀愴的心情|滿懷哀愴。
1.指悲壯動人的樂聲。吹﹑竹,指笙簫之屬。
1.見"哀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