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停住不動。
2.
動詞
攔阻;使停住。
3.
動詞
截止,一件事情到一定時間停止。
4.
副詞
只;僅僅(直接放在名詞或代詞前,限制事物的數量。可以理解為中間隱含一個動詞“有”“是”等)。
5.
名詞
(Zhǐ)姓。
1.
足,腳。后通作“趾”。
1.出自《儀禮·士昏禮》御衽于奧,媵衽良席在東,皆有枕,北止。
2.出自《漢書·刑法志》當斬左止者,笞五百。
3.出自《朱子語類》忽聞溪邊林中響甚,往看之,乃無止蜥蜴。
2.
棲息。多用于鳥類。
1.出自《詩·秦風·黃鳥》交交黃鳥,止于棘。
2.出自《晉書·苻堅載記下》長安又謠曰:“鳳凰鳳凰止阿房。”
3.出自《呂氏春秋·重言》有鳥止於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動,將以定志意也。
3.
居住。
1.出自《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2.出自《尚書都官員外郎陳君墓志銘》泉州歲兇,君筑室,止窮民。
3.出自《高士傳?焦先》(焦先)常結草為廬於河之湄,獨止其中。冬夏袒不著衣,臥不設席。
4.
指住所。
1.出自《與薛少卿書》某到此,以敝止未完固,少留以葺。
5.
至;到。
1.出自《詩·魯頌·泮水》魯侯戾止,言觀其旗。
2.出自《道德指歸論·萬物之奧》俊雄英豪,輻至蜂止。
6.
停止;終止。
1.出自《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
2.出自《國語·吳語》吾見子,於此止矣!
3.出自《讓開府表》大臣之節,不可則止。
4.出自《別知賦》雨浪浪其不止。
5.出自《北京人》袁圓大笑,小柱兒站在門口也哈哈不止。
7.
謂使停止。參見“止雨”。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2.出自《春秋繁露·止雨》陰雨太久,恐傷五谷,趣止雨。
8.
挽留;收留。
1.出自《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2.出自《后漢書·黨錮傳·范滂》時陳蕃為光祿勛,滂執公儀詣蕃,蕃不止之,滂懷恨,投版棄官而去。
3.出自《魏書·酷吏傳·張赦提》其靈丘羅思祖宗門豪溢,家處隘險,多止亡命,與之為劫。
9.
扣留。
1.出自《國語·晉語三》丕鄭如秦謝緩賂,乃謂穆公曰:“君厚問以召呂甥、郤稱、冀芮而止之。”
2.出自《戰國縱橫家書·蘇秦使韓山獻書燕王章》今齊王使李終之勺(趙),怒於勺(趙)之止臣也。
10.
俘獲。
1.出自《國語·魯語下》使叔孫豹悉帥敝賦……與邯鄲勝擊齊之左,掎止晏萊焉。
2.出自《魏書·鹿悆傳》﹝鹿悆﹞為綜(蕭綜)軍主程兵潤所止。
3.出自《北齊書·徐之才傳》三軍散走,之才退至呂梁,橋斷路絕,遂為魏統軍石茂孫所止。
11.
等待。
1.出自《禮記·檀弓上》故喪事雖遽不陵節,吉事雖止不怠。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子姑止之。
3.出自《資治通鑒·晉穆帝升平二年》﹝苻堅﹞乃謂將士曰:“今危困,計無所設,卿等可去,吾將止死。”
12.
阻止;制止。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而弗聽。
2.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3.出自《辯亡論下》襟帶要害,以止吳人之西。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滿少卿﹞又恐怕外邊有人知覺,連忙止他道:“多是我的不是。你而今不必啼哭,管還你好處。”
5.出自《家》她還要說下去,可是母親止住了她。
13.
減省。
1.出自《周禮·地官·倉人》若谷不足,則止余法用;有余,則藏之,以待兇而頒之。
14.
人的儀態舉止。
1.出自《詩·大雅·抑》淑慎爾止,不愆于儀。
2.出自《濟北相崔君夫人誄》令儀令色,愛以資始。塞淵其心,淑慎其止。
15.
盡頭;止境。
1.出自《曹成王碑》刻詩其碑,為示無止。
2.出自《四溟詩話》使遇寬韻而愈加思索,則他日造詣,未見其止也。
16.
椎名。用以擊柷止樂。
1.出自《爾雅·釋樂》所以鼓柷謂之止。
17.
梵文“奢摩他”之意譯。詳“止觀”。
1.出自《釋二門三點同異》二門三點,有二種釋:先釋二門,止、觀是;乃釋三點,空、假、中是。
18.
僅;只。
1.出自《莊子·天運》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
2.出自《乞荊浩畫》詩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
3.出自《臨江仙·盧龍大樹》詞九秋黃葉五更煙,止應搖落盡,不必問當年。
4.出自《華蓋集續編·談皇帝》但那些書上,至多就止記著“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
19.
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確定語氣。
1.出自《詩·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2.出自《命子》詩於皇仁考,淡焉虛止。
3.出自《潭州新學》詩潭人來止,相語而喜:“我知視成,無豫經始。”
20.
地基。后作阯、址。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岰間有頹垣遺構,為玉峰寺廢止。
21.
通“職”。職分,職事。
1.出自《詩·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維王之邛。
22.
通“沚”。水中小塊陸地。
1.出自《說文·水部》湜湜其止。
23.
通“豸”。見《諸子平議·莊子一》。
1.出自《莊子·在宥》災及草木,禍及止蟲。
24.
姓。見漢王符《潛夫論·志氏姓》。
1.出自《希姓錄》止氏,微子之后。
1.脫下衣服作工。
1.拔取。
1.謂違反自然﹐拔高心性。
1.語出《詩.墉風.定之方中》"騫牝三千。"毛傳"馬七尺曰騫,騫馬與牝馬也。"后泛指馬。
2.喻指娼妓的人身。
1.高下不齊貌。
1.兩面夾擊。
1.因有所顧忌而閉口不言。
1.將銜勒放入馬口。喻嚴加約束。
1.謂圍城中以木銜馬口使馬不能食粟而有秣馬之狀,偽裝成有蓄積,能固守的樣子,從而迷惑敵方。
1.以木銜馬口而秣。圍城以此偽裝有蓄積。
1.沉默不言之人。
1.唐代稱吏部﹑兵部﹑禮部﹑考功﹑都省﹑御史臺﹑中書﹑門下等為前八司﹐其余各司稱為后行。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1.《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痜其尾。"毛傳"跋﹐躐;痜﹐踥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痜其尾﹐進退有難。"后以"前跋后痜"喻進退兩難。
1.方言。上午。
1.上午。從清晨到正午十二點的一段時間。
1.從天黑到半夜的一段時間。也稱上半夜。
年長或資歷較高的人老前輩|革命前輩。
1.亦作"前?"。
2.古代帝后出行時﹐侍衛在車駕前開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稱為"前蹕"。
1.胳膊上由肘至腕的部分。
1.前面。
1.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1.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
1.謂空前絕后。亦用作諷刺。
1.謂離村店較遠﹐吃住困難。
2.喻毫無著落﹐左右為難。
1.前面的部分。
2.先頭部隊。
1.前人的記載。
1.見"前車之鑒"。
1.見"前車之鑒"。
①佛教稱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認為當前境界由六塵所成,都不是真實的,故稱當前境界為前塵”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②指往事回首前塵|前塵影事。
①前面的路程策馬赴前程。②比喻將來的好光景錦繡前程|前程無量|年富力強,前程遠大。③舊指眾人企求的功名、職位再過一年,我就可以得個知府的前程。
1.比喻人前途遠大。
1.向前沖擊。
2.前沿要沖。
1.走在前頭的同路人。
1.猶前箸。座前的筷子。
2.謂籌劃。
1.上次的任命。
2.屋前臺階。
1.在此之前。
1.前一回;上一次。
1.謂接近﹐親近。
2.指有地位有聲望的先輩。
1.以前的朝代。
2.指前一朝或前一代。
1.謂見前世之事﹐以為借鑒。
2.猶預見。
1.裙子的前幅。
1.引導;引路。
2.引路的人;向導。
3.我國古代官吏出行時前列的儀仗。
1.先鋒;打頭陣。
2.向前登上;前路。
1.猶敵手;對手。
2.猶前線。
3.指前鋒部隊。
1.見"前聲"。
1.預先確定;事前有所準備。
2.宿命論說法﹐謂凡事均為命中注定。
1.見"前圖"。
2.前一次;上一回。
1.先頭部隊。
1.敵手﹐對手。
1.額部。因在頭的前部﹐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