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繁殖;孳生。
2.
名詞
(Zhí)姓。
1.
脂膏積久而腐敗。
1.出自《說文·歹部》殖,脂膏久,殖也。
2.
積聚;聚集。
1.出自《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
2.出自《后漢書·濟南安王康傳》康遂多殖財貨,大修宮室。
3.出自《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凡殖財產,貴其能賑施也,否則守錢虜耳!
3.
孳生;繁殖。
1.出自《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荑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2.出自《國語·晉語四》同姓不婚,惡不殖也。
3.出自《漢書·敘傳上》譬猶屮木之殖山林,鳥魚之毓川澤,得氣者蕃滋,失時者苓落。
4.
增加;增長。
1.出自《后漢書·西域傳序》若然,則虜財賄益增,膽藝益殖。
2.出自《廣西轉運使孫君墓碑》祿則不殖,其書滿笥。
5.
種植。
1.出自《書·呂刑》農殖嘉谷。
2.出自《文選·潘岳〈閑居賦〉》張公大谷之梨,梁侯烏椑之柿,周文弱枝之棗,房陵朱仲之李,靡不畢殖。
3.出自《實事求是齋經義·禘祫一祭說》烈山氏之有天下也,有子曰柱,能殖百谷。
6.
樹立。
1.出自《書·仲虺之誥》殖有禮,覆昏暴。
2.出自《國語·周語下》上得民心,以殖義方。
3.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兩鋘殖吾宮墻;流水湯湯,越吾宮堂。
4.出自《稷下賦》吾王辟仁義之涂,殖詩書之林。
7.
貨殖;經商。
1.出自《列子·楊朱》原憲窶于魯,子貢殖于衛。
2.出自《聊齋志異·刁姓》乃知雖小道,亦必有過人之才;不然,烏能欺耳目,賺金錢,無本而殖哉!
8.
通“埴”。黏土。
1.出自《管子·地員》??土之次曰五殖。
2.出自《新語·道基》鑠金鏤木,分苞燒殖,以備器械。
3.出自《札移·新語》殖,當讀為《考工記》摶埴之埴。燒埴,謂陶瓬之事也。
9.
姓。春秋齊有殖綽。見《左傳·襄公十八年》。
1.出自《萬姓統譜?職韻》殖,見《姓苑》。
1.綾和綺。指薄而有花紋的絲織品。
1.一種用綾制的通貨。
1.綾與紈。指薄而細的絲織品。
1.像緞子而比緞子薄的絲織品。
哺乳綱偶蹄目??埔粋€類群的通稱。四肢細長,蹄小而尖,善于奔跑。能耐干旱。通常生活在非洲、亞洲的曠野或荒漠。種類很多,中國有原羚、藏羚和斑羚等。
1.見"羚羊掛角"。
1.清代官帽上的翎子和頂子的并稱。亦為官爵的代稱。
1.上沖的羽毛。
1.羽毛。
2.指以鳥獸為題材的中國畫。
1.羽扇的別名。
1.鳥羽。
1.猶翎子。
1.清代官吏禮帽上裝飾的孔雀翎或鹖尾翎。
2.戲曲中武將盔頭上裝飾的雉羽。作用在于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達劇中人物的感情,并增加裝飾的美觀。
1.聞風。
2.箘竹的別名。
1.聽受教益。常用于書札。
1.明了﹐清楚。
1.聽取。
1.猶聞《韶》。
1.傾聽并接受。
1.漢揚雄《法言.五百》"聆聽前世﹐清視在下﹐鑒莫近于斯矣。"后多用于書面語﹐常指仔細注意地聽。
1.聽受訓教。
1.聞聲。
1.聽到聲音就能明察事理。指善于分析研究。
1.聆聽玩味。
1.有窗戶的小船。
1.即舲船。
1.采菱人所唱之歌。
1.即菱葉。
1.采菱之歌。
1.古代銅鏡名。鏡多為六角形或背面刻有菱花者名菱花鏡。
1.菱花。
1.菱的果實。
1.菱角。
1.菱的果實。亦指菱。
1.菱角和芡實。
1."蜻蛉川"的省稱。
2.在云南。隋開皇時史萬歲用兵"爨蠻"﹐取道蜻蛉川﹐即此。
1.有窗的輕舟。
1.一種愛鉆人耳竅的蟲。《淮南子.說林訓》"昌羊去蚤虱而來蛉窮,除小患而致大賊,欲小快而害大利。"高誘注"昌羊,菖蒲。蛉窮,蝱蜓入耳蟲也。"明謝肇渏《五雜俎.物部一》"蛉窮者,入耳之蟲也,說者以為蚰蜒。然蚰蜒,蝸牛之屬,不能入耳。"一說即蚰蜒。
1.同"詅癡符"。
1.同"詅癡符"。
1.見"詅癡符"。
1.稱文拙而好刻書行世的人。
1.見"詅癡符"。
1.夸炫貨物以求出售。
1.凋零﹐衰敗。
1.吐蕃官名。職位甚高。
1.零落﹐凋殘。
2.破碎﹐不完整。
1.零食﹐小吃。
1.折子戲。
1.雕零枯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