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厤”。亦作“歴”。
2.
經歷;經過。指時間上的。
1.出自《書·畢命》既歷三紀,世變風移。
2.出自《漢書·異姓諸侯王表》殷周之王,乃繇??稷,修仁行義,歷十余世,至于湯武,然后放殺。
3.出自《雜詩》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4.出自《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方夏歷旬不雨,則眾川之涸,可立而須。
5.出自《且介亭雜文·河南盧氏曹先生教澤碑文》循循誘之,歷久不渝。
3.
經歷;經過。指空間上的。
1.出自《楚辭·天問》應龍何畫?河海何歷?
2.出自《西都賦》宮館所歷,百有余區。
3.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河水歷峽北注,枝分東出。
4.出自《兵行褒斜谷作》詩集旅布嵌谷,驅馬歷層澗。
5.出自《資治通鑒·漢景帝三年》則吳必先歷齊,畢濟北,招燕趙而總之。
4.
行;游歷。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桊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2.出自《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韻》猶嫌山在眼,不得著腳歷。
3.出自《李筌》﹝李筌﹞常歷名山,博采方術。
4.出自《廣雅?釋詁》歷,行也。
5.出自《雙槐歲鈔·東海二仙》〔張三豐〕乃入蜀,抵秦,居武當,游襄鄧,往來長安,歷隴、岷、甘肅。
5.
越過。參見“歷位”。
1.出自《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
2.出自《人物志·八觀》夫人之情有六機:抒其所欲則喜,不抒其所能則怨;以自伐歷之則惡,以謙損下之則悅。
3.出自《上孫使君》詩萬卷似無書,三山如歷塊。
4.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后》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
6.
遭逢;經受。
1.出自《楚辭·離騷》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2.出自《運命論》求遂其志而冒風波于險涂;求成其名而歷謗議于當時。
3.出自《石闕銘》晉氏浸弱,宋歷威夷,禮經舊典,寂寥無記。
7.
依照次序。
1.出自《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命宰歷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
2.出自《封禪文》歷選列辟,以迄于秦。
3.出自《太子太保韓公行狀》嫂流離,歷訴于州及提刑轉運使。
8.
謂先后擔任各種官職。
1.出自《后漢書·蓋延傳》歷郡列掾、州從事,所在職辦。
2.出自《興元少尹房君墓志》歷十二官,處事無纖毫過差。
3.出自《〈滹南遺老集〉跋》﹝王若虛﹞承安二年經年進士,歷管城、門山二縣令。
9.
指擔任。
1.出自《陳書·高祖紀上》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
2.出自《論財利疏》核其真偽,辨其臧否,考其功效,然后進之退之,未必歷其職者皆須進用,不可復退也。
3.出自《原李耳載·謙吉明征》定一后遷戶部主事,歷山海兵備副使,謙爻皆吉,不益驗與?
10.
多;曾經多次。
1.出自《書·舜典》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
2.出自《后漢書·段颎傳》先零東羌歷載為患。
3.出自《祭故陜府李司馬文》選於吏部,亟以科進。歷臨大邑,惟政有聲。
4.出自《撫州顏魯公祠堂記》維歷忤大奸,顛跌撼頓,至於七八而終始不以死生禍福為秋毫顧慮,非篤於道者不能如此。
11.
盡;遍。
1.出自《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2.出自《四子講德論》於是相與結侶,攜手俱游,求賢索友,歷于西州。
3.出自《唐語林·補遺二》﹝宋沇﹞問寺主僧曰:“上人塔上鐸皆知所自乎?”曰:“不能知之。”曰:“某聞有一是近制,某請一人循鈴索歷扣以辨之,可乎?”
4.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填詞一道,非特文人工此者足以成名,即前代帝王,亦有以本朝詞曲擅長,遂能不泯其國事者,請歷言之。
5.出自《且介亭雜文二集·“文人相輕”》就是莊生自己,不也在《天下篇》里,歷舉了別人的缺失,以他的“無是非”輕了一切“有所是非”的言行嗎?
12.
長久。
1.出自《書·召誥》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
2.出自《書·君奭》弗克經歷嗣前人恭明德。
13.
發出;流露。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茲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
2.出自《上集賢文相書》躬耕著書,不接世故,當日之事,絕不歷於齒牙之間。
14.
審視;察看。參見“歷時”。
1.出自《王命論》歷古今之得失,驗行事之成敗。
15.
選擇。
1.出自《楚辭·離騷》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2.出自《子虛賦》于是歷吉日以齋戒。
16.
猶離。分別。見《讀書雜志·墨子二》。
1.出自《大戴禮記·五帝德》歷離日月星辰。
17.
清楚。
1.出自《嬌女詩》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晰。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2.出自《與王季海丞相書》邊陲之急慢,糧草之虛實……歷然在目,朗然在心。
18.
稀疏。
1.出自《管子·地員》赤壚歷強肥,五種無不宜。
2.出自《后漢書·列女傳·王霸妻》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而我兒曹蓬發歷齒,未知禮則。
19.
亂,紊亂。
1.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歷者獄之所由生也。
20.
引申為擾亂,觸犯。
1.出自《非有先生論》將儼然作矜莊之色,深言直諫,上以拂人主之邪,下以損百姓之害,則忤于邪主之心,歷于衰世之法。
2.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立歷天之旗,曳捎星之旃。
3.出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
21.
煉。
1.出自《王子喬碑》乃造靈廟,以休厥神。於是好道之儔,自遠來集,或弦歌以詠太一,或談思以歷丹田。
22.
“手歷”或“歷頭”的省稱。宋代的一種賦稅憑證。參見“歷頭”。
1.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二年》先是元鼎印給手歷,遍給亭戶,令赍歷就稱下支錢,至是復令浙東行之。
23.
同“曆”。歷法。
1.出自《易·革》君子以治歷明時。
2.出自《淮南子·本經》星月之行,可以歷推得也。
3.出自《新唐書·豆盧瑑傳》咸通中,有治歷者工言禍福。
4.出自《曉庵新法·自序》守敬治歷,首重測日。
24.
同“曆”。指善于歷算的人。
1.出自《莊子·齊物論》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25.
同“曆”。指記載年月日節氣的書冊。參見“歷法”。
1.出自如:日歷;天文歷。參見“歷法”。
26.
同“曆”。歷數,氣數。參見“歷數”。
1.出自《晉武帝華林園集詩》陶唐既謝,天歷在虞。
27.
“靂”的古字。
1.出自《說文·雨部》震,劈歷振物者。
2.出自《后漢書·蔡邕傳》辟歷數發,殆刑誅繁多之所生也。
3.出自《漢書·天文志》夫雷電、霞虹、辟歷、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
28.
通“瀝”。清酒。
1.出自《周禮·夏官·量人》凡宰祭與郁人受斝歷而皆飲之。
2.出自《群經平議·周禮》歷當讀為瀝。
29.
通“櫪”。拶指。古代刑罰。參見“歷指”。
1.出自《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2.出自《隨園詩話》蔡有家難,郭為證佐,至受官刑,交臂歷指,口無二辭。
30.
通“櫪”。馬廄。
1.出自《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
2.出自《漢書·梅福傳》雖有景公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貪也。
3.出自《馬汧督誄》青煙傍起,歷馬長鳴。
31.
古炊器。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以垅灶為槨,銅歷為棺。
2.出自《漢書·王莽傳下》又以歷遺公卿。
1.謂兇猛強暴,有害于人者。
2.兇狠暴虐。
1.亦作"?札"。
2.謂五谷歉收,疾疫流行。
1.猶言厲害。
1.迷信認為不吉利的或鬧鬼的房舍。
1.不吉祥的預兆。
1.短命;不得善終。
1.不得善終。
2.見"兇終?末"。
1.兇暴恣肆。
1.兇暴恣肆。
1.猶悍卒。
1.原指與堯舜部族敵對的四個部落◇亦泛稱敵對的民族或惡人。
1.哥哥。
2.同輩男子間的尊稱。
1.哥哥和弟弟。
2.姐妹。古代姐妹亦稱兄弟。
3.古代對同姓宗親的稱呼。
4.古代對姻親之間同輩男子的稱呼。因亦借指婚姻嫁娶。
5.古代對親戚的統稱。 6.指同姓國家。 7.比喻兩者相似,不相上下。 8.泛稱意氣相投或志同道合的人。亦以稱友情深篤的人。 9.對弟弟的稱呼。 10.男子自稱。
1.《詩.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鄭玄箋"兄弟雖內鬩而外御侮也。"鬩,爭吵。比喻內部紛爭。
1.兄弟和悅相親貌。
1.相傳東漢趙禮被盜所虜,欲食之。其兄趙孝自縛詣盜,謂弟久餓,羸瘦,不如己肥,愿以身代。事見《后漢書.趙孝傳》◇用為兄弟友愛的典實。
1.丈夫之兄。
1.哥哥和嫂子。
1.對朋輩的敬稱。
1.謂盡兄之道。
2.即哥哥。
1.兇惡蠻橫。
1.恐懼。
1.見"匈祃"。
1.亦作"匈瀏"。
2.象聲詞。形容大聲。
古族名。又稱胡”。戰國時游牧于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時占據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西漢初攻擾漢朝北方『武帝時受漢軍打擊而轉衰。宣帝時附漢。東漢初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東漢末分為五部,西晉時先后建立趙、夏、北涼等國,南北朝時經民族融合而逐漸消失。北匈奴于漢和帝時為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
1.兇惡殘忍。
1.普通百姓。
中歐內陸國。位于多瑙河中游。面積93萬平方千米。人口10245萬(1995年)。首都布達佩斯。大部分為平原。溫帶大陸性氣候。經濟較發達。工業以機械制造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小麥和玉米。
匈牙利建立的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1918年11月匈牙利共和國成立后,資產階級政府因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而無力執政。1919年3月21日由匈牙利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執政,成立蘇維埃共和國。蘇維埃政府采取措施,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紅軍。5月擊退協約國支持的外國入侵軍隊。6月制定社會主義的憲法◇因國內外敵人相勾結,發動叛亂,8月蘇維埃共和國告終。
1.胸臆﹐胸懷。
1.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葉似芹,秋開白花,有香氣?;蛑^嫩苗未結根時名曰蘼蕪,既結根后乃名芎?。根莖皆可入藥。以產于四川者為佳,故又名川芎。
即川芎”(40頁)。
1.謂喧雜紛擾。
1.驚懼不安貌。
1.驚擾不安貌。
1.亦作"讻讻"。
2.喧爭貌﹐議論紛紜貌。
3.驚恐不安貌。
1.驚恐。
1.戒懼。
1.紛擾貌。
1.騷亂恐慌。
1.亦作"洶動"。
2.喧擾不寧。
1.形容氣勢盛大兇險。
1.形容氣勢盛。
1.動蕩不安。
1.水勢湍急。
1.亦作"洶懼"。
2.惶恐不安。
1.猶動蕩離析。
1.水勢洶涌﹑廣闊貌。
1.亦作"洶猛"。
2.強大猛烈。
1.水勢喧囂翻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