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折(zhé)”。
1.
折疊。
1.出自《鏡賦》始摺屏風,新開戶扇。
2.出自《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闕遇友》一日,已積了四疋,逐疋把來方方摺好,將個布??兒包裹,一徑來到市中。
3.出自《銅墻鐵壁》黃參謀寫好信,折住交給他。
2.
轉折;曲折。
1.出自《游山》詩摺身趨寶華,未到聞法鼙。
2.出自《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促令小。
3.
折子。
1.出自《儒林外史》每日叫我拿這經摺去討些賒賬。
2.出自《花月痕》不一日,恰好得報,是擢了淮北提督,稷如上摺謝恩。
4.
量詞。重;層。
1.出自《夏日雜興》詩獨龍岡頂青千摺,十字河頭碧一痕。
2.出自《霜角·花屏春曉》曲初日滄涼,海霞搖曙光,幾摺好山如畫。
3.出自《西河詞話》端州有時制雕屏風……吳制府獨創(chuàng)作三折屏,每開一折則兩摺隱於其中。
5.
同“折”。元雜劇的一個段落。
1.出自《金瓶梅詞話》比及割凡五道,湯陳三獻,戲文四摺下來,天色已晚。
1.喻心中初生的念頭。
1.心情和面色。
①識見與眼力心眼高妙。②心底;內心深處老人家打心眼里喜歡這粗壯的后生。③心地;心腸要緊的是心眼好,脾氣正直。④氣量;度量她心眼窄,受不了委屈|小心眼。
1.謂躍躍欲試或非常激動的情緒。
1.謂精神不正常。
1.佛教語。謂能治療眾生心病的出世法。
2.泛指能滿足心愿,解除思想苦悶的事物或方法。
1.佛教語。指心性上精要的法義。
1.同"心曠神怡"。
1.猶義氣。
1.心安。
1.內心憂傷。
1.謂不費心機,反而越來越好。
①對人的真情、情誼東西不多,略表家鄉(xiāng)父老的心意。②通過語言、動作等表達出來的意思不用多說啦,你的心意我們已經明白了。心滿意足ciend###心里感到十分滿足,形容稱心如意老人看到兒孫們如此的孝順,心滿意足地笑了。
1.猶心胸。
1.心臟收縮和舒張時發(fā)出的聲音。收縮時其音低沉而長,舒張時其音清晰而短。心臟發(fā)生病變時會有雜音。
1.佛教禪宗語。謂不用語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證,以期頓悟。
2.理學家借以指對圣人學說在心性上的領會。
3.泛指內心有所領會。
4.心心相印。
5.拆字術。
1.猶心地。
2.猶印象。
3.心中不悅。
1.不容易受感動而產生憐憫或同情。
1.心意懶散。
1.情思倦怠,精神萎靡。
1.思想行為。
2.猶稱心,信任。
1.知心的朋友。
1.心里很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1.事過以后,心里還感到恐懼。
1.以心相許。
1.內心圓通。員,同"圓"。
1.猶心性。佛教視心為萬法之源,故稱。
1.心情超逸;胸懷曠達。
2.智慮深遠。
3.感情疏遠。
1.內心的愿望。
1.佛教語。謂明凈如月的心性。語本《菩提心論》"照見本心,湛然清凈,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
1.真心誠意的服從或佩服。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猶心曠神怡。
1.心意相許。
1.形容十分驚恐。
1.見"心殞膽落"。
1.《莊子.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謂臣民心在朝廷,關心國事。魏闕,古代天子和諸侯宮外的樓觀,其下懸布法令,因以代稱朝廷。
用于治療嚴重房室傳導阻滯和竇房結功能不全的一種電脈沖發(fā)生器。能按一定的頻率發(fā)出電脈沖,刺激心肌,使心房和心室有節(jié)奏地興奮和收縮。
1.佛教語。謂為心所生。
2.泛指主觀想象。
1.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
1.氣度狹小。
1.見"心在魏闕"。
1.喻指對事物得失的取舍。
2.攻心之戰(zhàn)。
3.心中恐懼而戰(zhàn)栗。
1.口中不言而以情態(tài)進行挑逗。多形容女人輕佻之狀。
彼此心里都明白,不用說出來聽到這番話,大家心照不宣,各自出發(fā)了。
1.見"心照神交"。
1.謂彼此思想相通,情投意合。
1.指對弈。
1.心意純正不偏。
1.佛教語。謂自心印證。
1.心智。知,同"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