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真心誠意的服從或佩服。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見"舍近務遠"。
1.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1.解除封山澤的禁令。古十二荒政之一。
1.猶免禮。
1.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杜預注"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后指棄舊求新。
1.對自己家眷的謙稱。
1.棄之使離去;離開。
佛教稱死者火化后的殘余骨燼。通常指釋迦牟尼的遺骨為佛骨或佛舍利,如佛骨舍利與佛牙舍利等。相傳釋迦牟尼火葬后,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奉。其中一枚佛牙舍利很早就傳入中國,現供奉于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內。
1.供奉佛舍利的塔。
1.即舍利。
1.沉著臉。
1.死亡。
2.拼命。
1.形容不顧性命去圖一時的享用。
1.窩藏。
1.施舍財物給貧困的人。
1.拋棄;割舍。
謙稱自己的親屬舍親有不當處請包涵。
1.拋開。
1.釋然。謂疑慮隔閡頓消。舍﹐通"釋"。
①古代豪門貴族家里的門客藺相如為趙宦者令繆賢舍人。②古代官稱。前冠以頭銜,名稱及職權都不同秦漢置太子舍人|魏晉有中書舍人。③宋元后用以稱呼權貴子弟,猶稱公子;舍人從何處來。
1.佛教徒為宣揚佛法,或為布施寺院,自作苦行,謂之"舍身"。六朝時此風最盛。
2.犧牲自己。
1.泰山崖名。舊時信佛者謂投身崖下可脫諸罪而登彼岸。
1.見"舍生取義"。
1.見"舍生取義"。
為了正義事業不惜犧牲生命。語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見"舍生取義"。
1.猶施舍。謂以財物﹑人力資助寺院或救濟貧民。
1.不察實際﹐只聽虛名。
1.放開手;放下手。
1.死亡的婉稱。
1.駐守。
1.謂不顧生命危險。
1.停止學習。
2.舍棄家產。
1.宅內庭院。
1.舊時北京的一種習俗。施舍豆子結緣。
1.放過﹐避開。
1.謂施舍住宅作寺院。
1.營帳。
1.停駐;居留。
1.猶家中。
2.指家中人。
1.比喻拼著作很大的犧牲。
1.對子女死亡的婉稱。
1.寬赦﹐放縱。
1.亦作"舍拚"。
2.舍棄。
3.謂豁出去。
1.復姓。北周有厙狄昌。見《周書.厙狄昌傳》。
1.古禮。大斂后﹐用筐盛炒熟的谷物﹐陳于棺下﹐使蟲蟻不至蛀蝕棺木。
1.擺設。
1.謂行下拜之禮。
1.謂建筑工事。版﹐版筑的土墻。泛指工事。
滿足生產或生活上所需的成套建筑、器物等設備完善|實驗室將陸續增添種種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