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事先;事先有準備。
1.出自《戰國策·燕策三》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2.出自《說苑·建本》時禁於其未發之曰預,因其可之曰時。
3.出自《奏浙西第一狀》臣聞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4.出自《陜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后方留守處布告》倘有不法之徒,膽敢陰謀搗亂,本府本處言出法隨,勿謂言之不預。
2.
參與;參加。
1.出自《新語·資質》賢圣或隱於田里而不預國家之事者,乃觀聽之臣,不明於下。
2.出自《三國演義》次日設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協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預朝政。
3.出自《圣武記》其陪臣來貢,亦輒預上元詩宴。
3.
干預,過問。
1.出自《漢紀·成帝紀一》后宮親屬勿預政事,以遠皇甫之類,損女黨之權。
2.出自《論財利疏》米鹽靡密之事,皆非朝廷所當預者。
3.出自《宣和遺事》〔金主〕亮叱之曰:“婦人不當於預政事。”
4.出自《扶風傳信錄·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初四日》并勸可覲藏身退密,勿預家事,以盡天年。
4.
關涉;牽連。
1.出自《文心雕龍·指瑕》撫訓執握,何預情理。
2.出自《朱子語類》且如秀才起家貴顯,是自能力學致位,何預祖宗?
3.出自《聊齋志異·仙人島》綠云解脫而走,回顧曰:“何預汝事!”
5.
安樂。
1.出自《和微之詩·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韻》仙亭日登眺,虎丘時游預。
1.互換所處的地位。
2.交換土地。
1.改變既定的天命。
1.改正補充;更換。
1.改革,變革。
1.帝王更改年號。
1.交換;更換。
1.平易簡約。
2.謂寬和﹐不固執。
1.季節變換。
2.改變氣節操守。
1.猶容易。
1.根據《易》理占卜。
1.猶易子而食。口,丁口。
1.平易和樂。
1.《易》的義理。
1.平易良善。
1.同"易良"。
2.諒,通"良"。
1.輕率怠慢。
1.指古時帝王﹑公卿﹑大夫死后朝廷為之立謚號。
2.換名,改名。
1.芟治墓地草木。
1.互換妻妾。
1.仙人所居宮名。
1.容易對付的人。
2.輕視人。
1.見"易如反掌"。
1.像劈竹子那樣容易。形容辦事順利,毫無阻礙。
1.容易得如拾芥子一樣。形容成事極易。語本《漢書.夏侯勝傳》"經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1.猶換位。指君位被簒奪。
1.稱精通《易》理的人。
1.互換時代。
2.改朝換代。
3.猶轉世。
1.交易。
1.改變看事物的角度。謂從不同方面觀察。
2.改變看法。
1.互換妻妾。
1.根據《易》理卜筮。
1.從一方手中轉到另一方手中。
1.水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縣境,入南拒馬河。荊軻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餞別于此。
2.以指代荊軻。
3.指《易水歌》。
1.見"易水歌"。
1.古歌名。《戰國策.燕策三》載,荊軻將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后人稱為《易水歌》。
1.改變習俗,轉移風氣。
1.指清初魏禧等九個文學家。禧父兆鳳,于明亡后削發隱居江西寧都縣翠微峰,名其居室曰易堂。禧與兄際瑞﹑弟禮以及彭士望﹑林時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曾燦講學于此,提倡古文實學,世稱"易堂九子"。道光間,彭玉雯編有《易堂九子文鈔》。
1.和悅恬淡。
1.見"易如反掌"。
1.儀則法度。
1.秉公斷事。
1.謂情誼完全決裂。
1.無血緣關系而收認為子者。
2.晩唐諸藩鎮主帥,多養勇武善戰者為義兒,至五代其風益烈。
1.唐末晉王李克用選擇勇士李嗣昭(本姓韓)﹑李嗣本(本姓張)﹑李存信(本姓張)﹑李存孝(本姓安)等為養子,任為將校,組成部隊號"義兒軍"。
1.舊指合乎某種道義標準的法律。
2.義理法則。
3.桐城派古文家亦以稱著文應遵循的準則。
1.行事應該遵守的規范和道理。《逸周書.官人》"省其居處,觀其義方。"《左傳.隱公三年》"石磃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后因多指教子的正道,或曰家教。
1.合乎道義的情分。
2.泛指一般的情分。
對不合理或非正義的行動產生的憤慨流氓行徑激起大家的義憤。
1.胸中充滿義憤。
1.正義的氣概和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