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才能,技能。
2.
見“藝術”。1.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更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音樂、舞蹈、美術、雕塑、文學、曲藝、戲劇、電影等。2.指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
3.
名詞
〈書〉準則;限度。
4.
名詞
(Yì)姓。
1.
亦作“兿”。亦作“埶”。亦作“秇”。亦作“萟”。亦作“蓺”。
2.
技藝;才能。
1.出自《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2.出自《論語·子罕》吾不試,故藝。
3.出自《病中作》詩俗巫醫不藝,嗚呼安托命。
4.出自《野獲編·內閣三·仁智等殿宮》其間供事者皆以萟進,或獻詩詞於大珰者亦得之。
5.出自《新世說·巧藝》萬年少多材多藝,自詩文畫之外,琴棋劍器,百工技藝,細而女紅刺繡,粗而革工縫紉,無不通曉。
3.
指禮、樂、射、御、書、數六種古代教學科目。參見“六藝”。
1.出自《禮記·學記》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2.出自《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3.出自《逸周書·糴匡》成年谷足,賓祭以盛,大馴鐘絕,服美義淫,皂畜約制,余子務藝。
4.
指經籍。
1.出自《論衡·藝增》言審莫過圣人,經藝萬世不易。
2.出自《哭商懋衡侍講》詩講經春殿爐煙暖,校藝秋闈燭影紅。
5.
藝術;文學。
1.出自《琴賦》良質美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眾藝兮。
2.出自《復楊君論詩文書》詩文者,藝也。
6.
區分。
1.出自《孔子家語·正論》合諸侯而藝貢事,禮也。
7.
射擊的目標。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弦矢分,藝殪仆。
8.
準則;限度。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征斂無度;宮室日更,淫樂不違。
2.出自《諧史·戴獻可仆》〔戴伯簡〕用度無藝。
3.出自《應詔陳言疏》取之無藝,用之愈奢。
9.
種植。
1.出自《書·禹貢》淮沂其乂,蒙羽其藝。
2.出自《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3.出自《清風亭記》乃於堂之西偏,藝竹數萬竿。
4.出自《空山靈雨·鄉曲底狂言》﹝他﹞還藝一所菜園。
1.永遠記住,不遺忘。
1.永久的法度。
1.長久;永久。
2.永遠終止。
3.特指生命永遠終結。
1.漫長的白天。
1.長住;長存。
1.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
2.兩旁有墻或其他障蔽物的馳道或通道。
3.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路。
4.走廊;過道。
1.古代掌管徭役的官。
1.樓房之間有棚頂的通道。
2.院落中用磚石砌成的路。
1.吟誦;歌唱。
1.同"詠月嘲風"。
1.歌頌贊嘆高尚的品德。
1.亦作"詠謌"。
2.吟詠歌頌。
1.見"詠歌"。
1.《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后遂以"詠歸"作為很多人聚合一起吟詩作賦之典。
1.吟詩作畫。
1.吟唱。
1.歌詠仁德。
1.詠的是"桑"﹐而實際說的是"柳"。喻借題傳情。
1.指漢班婕妤以扇為喻﹐寫詩自傷故事。班失寵后作《怨詩》﹐謂裁齊紈素為扇﹐"團團似明月"﹐深得君王喜愛﹐常在君王手中﹔一旦秋節至﹐涼風起﹐遂"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詳見《玉臺新詠》卷一。
2.泛指失寵而哀傷。
1.吟詩。
1.詠嘆思念。
2.歌詠所思者。
1.歌頌。
1.見"詠嘆"。
1.吟誦陶淵明的詩歌。
1.作詩并題寫。
1.以詩歌描寫事物。
1.遐想。詠﹐通"永"。
1.太平天國后期﹐義﹑主佐將所出文告稱為"詠醒"。
1.指謝道韞詠雪故事。
1.吟詠談笑。
1.猶言吟詩,作詩。
1.歌唱吟詠。
1.曼聲誦讀。多指誦讀詩詞,亦指作詩。
2.引申為歌頌。
1.《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后以"詠雩"指吟詩作賦。
1.吟詠和言說。
1.猶言詠月嘲花。
2.指男女談情說愛。
1.指創作詩歌。花和月經常作為詩人歌詠的對象﹐故稱。
1.歌頌贊美。
1.《詩.大雅.靈臺》﹕"王在靈囿﹐麀鹿攸攸……王在靈沼﹐于牣魚躍。"后以"詠沼"為稱頌官吏與民同樂﹑為政不煩之典。
1.謂以詩歌抒發心志。
1.吟詠顧盼。
1.謎面為韻語的字謎。
1.涵泳,沉浸。
1.游泳,涵濡。
1.指螳螂。《韓詩外傳》卷八"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御曰'此螳蜋也。其為蟲,知進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輕就敵。'莊公曰'此為人必為天下勇士矣。'于是回車避之。"《莊子·人間世》﹑《淮南子·人間訓》亦有螳臂擋車的記載,后遂稱螳螂為勇蟲。
1.清代地方招募的士兵。
1.勇敢果斷。
1.勇敢的人。
1.謂膽略和干才。
1.勇敢作戰立下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