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交情。
1.
同“義”。謂符合正義或道德規范。亦指按照正義或道德規范的要求。
1.出自《楚辭·九章·惜誦》吾誼先君而后身矣,羌眾人之所仇。
2.出自《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巡引六將至,責以大誼,斬之。
2.
同“義”。認為合乎道義而加以稱許。
1.出自《漢書·霍光傳》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
2.出自《〈唐百家詩選〉序》邇求好學嗜古,請依舊式重梓,以廣其傳,予甚誼之。
3.
同“義”。意義;字義或文義。
1.出自《漢書·儒林傳·嚴彭祖》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樂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
2.出自《新唐書·黎干傳》干非之,乃上十詰、十難,傅經誼,抵鄭玄,以折頎、崇敬等。
4.
同“義”。名義上的;假的。參見“誼父”、“誼女”。
1.出自《興中會時期之革命同志》﹝張果﹞與總理有通家之好,其女阿娥,嘗拜總理為誼父。
2.出自《賦詩謝若虹夫人》若虹為徐宗漢女士所出,克強先生之誼女也。
5.
交情;情誼。
1.出自《傷友人賦》余結誼兮梁門,復從官兮朱藩。
2.出自《萬夫雄打虎傳》交同手足之親,誼比金石之固。
3.出自《澹定集·同口舊事》我盡地主之誼,請他們到家里吃了一頓飯。
6.
通“議”。議論。
1.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故舉賢良方正之士,論誼考問。
1.伏罪招供。
1.首相。揆,宰相的職位。
1.比喻最知音者。夔,堯舜時樂官。
1.佛典《首楞嚴經》的省稱。
1.猶首罪。指罪行最重者。
指律詩的第一聯(一、二兩句)。不必對仗。因其居于一首詩的頭部而得名。
①頭和頸保全首領。②為首的人集團首領|梁山首領。
1.首發號令。
1.首級和俘虜。
2.偏指首級。
3.猶斬獲。
1.古代按首級及獲俘數量評核軍功的標準。
1.上路出發。
2.猶路途。
1.帶頭作亂。
2.作亂之為首者。
1.謂揭發他人而免于連坐。
1."首"指美好的頭發,"面"指姣好的面容∠指美麗的容貌。
2.外表,表面。
3.謂詩文的開頭。
1.自始至終。
2.本末,原委。
1.最先謀劃;首倡其儀。
2.主犯。
1.鷓鴣的別名。
1.首先發難起事。
1.指頭腦。
2.為首的人;領導人。
1.舊指造反作亂的為首者。
1.謂主謀藏匿罪犯。
1.人死后的第七日。
1.發妻。
1.亦作"首邱"。
2.《禮記.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鄭玄注"正丘首,正首丘也。"孔穎達疏"所以正首而向丘者,丘是狐窟穴根本之處,雖狼狽而死,意猶向此丘。"后以"首丘"比喻歸葬故鄉。
3.懷念故鄉。
4.猶故鄉。
1.見"首丘"。
1.指農歷七月。
計數時首先彎屈大拇指,為第一。因以首屈一指”表示第一或最高他是本城首屈一指的富┖潰說到棋藝,他是首屈一指的。
1.一種主要供集郵鑒賞用的特制信封。封上貼以成套的紀念郵票或特種郵票,在發行該項郵票的第一天,用當天郵戳將郵票蓋銷,故有此稱。
1.謂開始并無異謀。
2.猶言第一個歸順從善。
3.《史記.儒林列傳》"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意謂實施教化自京師開始,京師為四方的模范◇因以"首善"指首都。
1.指首都。
2.最好的地方。
1.見"首善之地"。
1.猶首鼠。
1.見"首鼠"。
1.見"首鼠兩端"。
1.四時之首。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一個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
1.向官府交代﹑說明本人或別人的犯罪情實。
1.首要之事。
2.謂為首主持其事。
3.指出頭主管其事的人或頭面人物。
4.首先發難;首先倡導。
5.開始。
1.戴在頭上的裝飾品。
2.泛指耳環﹑項鏈﹑戒指﹑手鐲等飾物。
1.亦作"首施"。
2.躊躇;遲疑不決。
3.窺伺觀望,進退無定。
顧前顧后,猶豫不決首鼠兩端之人,不可與謀大事。
1.首要方法。
1.謂正月。
1.見"首臺"。
1.劍的把柄。
1.見"首途"。
1.亦作"首涂"。
2.上路;啟程。
1.亦作"首陁"。
2.即首陀羅。
1.古印度四種姓中的最低等級。無任何權利,僅從事低賤﹑卑微的勞動,或為高級種姓服役。其實際地位無異于奴隸。
1.見"首陀"。
1.頭等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