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個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2.
名詞
〈書〉(學業(yè)、技術等)所達到的程度。
3.
名詞
(Yì)姓。
4.
名詞
到某地去(含莊重意)。
1.
晉謁;造訪。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十》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2.出自《世說新語·忿狷》王令詣謝公,值習鑿齒已在坐,當與并榻,王徙倚不坐。
3.出自《臥游錄》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2.
前往;到。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乃命宋昌參乘,張武等六人乘傳詣長安。
2.出自《送集文上人游方》詩此游詣幾岳?嵩、華、衡、恒、泰。
3.出自《〈天籟集〉序》余詣其家,殷勤訪謁,欲得而為雕刻流傳之。
3.
學業(yè)、技藝等所達到的程度。
1.出自《世說新語·文學》諸葛宏年少不肯學問,始與王夷甫談,便已超詣。
2.出自《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二月十一日》并能繪天日之光,云霞之彩,水火之形,及即而諦視之,始知油畫一大幅耳。此詣為中國畫家所未到,實開未辟之門徑。
3.出自《答劉仲魯書》賢者進修之詣,豈一談之頃所能測?
4.
符合。參見“詣理”、“詣實”。
1.出自《〈司徒張公集〉序》其余贊勛閥,表丘隴,銘器敘事,放言詣理,皆與作者方駕。
2.出自《答饒州元使君書》若執(zhí)事之言政,詣理切情。
3.出自《宋史·李谷傳》谷為人厚重剛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談論,議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詣理,辭氣明暢,人主為之聳聽。
4.出自《史通·載文》唯王劭撰齊隋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詣實,理多可信,至於悠悠飾詞,皆不之取。
5.出自《元典章·兵部三·驛站》燕南河北,車站人戶,遠年逃竄,有司不肯詣實申報。
6.出自《吹劍錄》本學諸生列狀,謂迎賊時先生稱疾不赴……由是行下本州詣實。
5.
送交。
1.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客未布吏而與賈,貲一甲。”可(何)謂“布吏”?詣符傳於吏是謂“布吏”。
2.出自睡虎地秦墓竹簡《封診式·奸》某里士五(伍)甲詣男子乙、女子丙,告曰:“乙、丙相與奸,自晝見某所,捕校上來詣之。”
1.奸邪之議。
1.邪僻恣縱。
1.瘟疫,傳染病。
1.不正當?shù)囊饽睢?/p>
1.不正而有害的音樂;鄭衛(wèi)之音。
1.亦作"邪淫"。
2.邪惡縱逸。
3.奸淫;下流的行為。
4.中醫(yī)指致病的因素,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
1.用欺詐手段牟取財利。
1.不正當?shù)挠螛贰?/p>
1.邪惡而諂諛。
1.見"邪許"。
1.淫邪的欲望。
1.斜向行進。
1.中醫(yī)指使人耗傷津液的邪氣或藥性。
1.佛教語。邪惡的業(yè)障。
1.見"邪見幢"。
1.猶邪路。
1.邪惡與正直。
2.星體偏離正常運行軌道為邪,不偏為正。
1.指背離王道的政令﹑政策。
1.不正當?shù)囊庀颉?/p>
1.邪佞的心志。
1.背離正道的君主。
1.詐偽邪行的人。
1.旁門左道;非正統(tǒng)的流派。
1.猶跛足。
1.曲折環(huán)繞。
1.見"邪揄"。
1.以協(xié)盛水。亦指協(xié)中的水。
1.猶脅迫。
1.形容佛教徒勤苦修行。語本波栗濕縛尊者(脅尊者)勤修苦行﹐終不以脅至席的故事。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
1.見"脅肩諂笑"。
挾持;威逼脅持上下|虛張聲勢以脅持別國。
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從犯不同,脅從犯在主觀上不愿意或者不完全愿意參加犯罪,在客觀上罪行比較輕微。我國刑法規(guī)定,對于脅從犯,應按其犯罪情節(jié)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
1.同"肋底下插柴"。
1.盾的或稱。
1.以威奪取。
1.迫使服從。
1.迫使別人依附。
1.肋骨。
1.迫使講和。
1.方言。猶言利害;劇烈﹐難以忍受。
1.聳起肩膀﹐故示敬畏。
1.縮肩低頭。形容故作恭敬畏懼的樣子。
1.見"脅肩低眉"。
1.縮緊肩膀﹐不敢正立。形容極為恐懼。
1.迫使降服;被迫投降。
1.威脅而劫持之。
1.威脅恐嚇。
1.脅持國君。
2.被脅持的國君。
1.威脅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