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液體,能流動、有一定體積而沒有一定形狀的物質。
1.
亦作“洂”。
2.
謂冰凍融解;溶化。
1.出自《文子·上仁》漁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積藏。
2.出自《齊民要術·種苜蓿》每至正月,燒去枯葉。地液輒耕垅。
3.出自《天論上》斬材竄堅,液礦硎铓。
3.
滲漏。
1.出自《尉繚子·治本》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飲于土,食于土,故埏埴以為器。
4.
浸漬。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凡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
5.
潤。
1.出自《封禪文》滋液滲漉,何生不育?
2.出自《西京雜記》以手捫槨,滑液如新。
6.
姓。古代有道術之士名液客調。見《急就篇》卷一唐顏師古注。
1.出自《廣韻·昔韻》液,姓。
2.出自《急就篇》液容調。
7.
通“掖”。參見“液廷”。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皇帝即位三年,長秋宮未建,液廷媵未充。
8.
液體。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觀炎氣之相仍兮,窺煙液之所積。
2.出自《思玄賦》漱飛泉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
3.出自《古風》尚恐丹液遲,志愿不及申。
4.出自《默觚上·學篇十三》自非旋其地力、雨露、人事畢注于斯,日夜滋息于斯,其能膏液融渥油然渤然不容已乎?
1.舊時官場中官吏參拜初就職御史,不通報﹐拜畢默默而退,謂之鬼參。
1.玄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玄參》。
1.草名。
2.喻狡黠的心計。
1.鬼針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鬼針草》。
1.猶言糾纏不清。
1.傳說為虎作幫兇的鬼。
1.無謂吵鬧。
1.見"鬼車鳥"。
2.傳說中的夜間發光的怪現象。
3.蝶之一種。
1.亦稱"鬼車"。
2.傳說中的怪鳥。
1.腐朽的竹根。可入藥。
1.甘遂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甘遂》。
1.形容變幻莫測。
1.見"鬼出電入"。
1.猶言鬼把戲。
1.迷信者稱地面所發出的陰濕之氣。
1.猶言鬼把戲。
1.傳說神仙之炊事。
1.猶叢祠。
1.猶女鬼。
1.不關正經事的巧慧。
1.猶言鬼鬼祟祟。
1.虎掌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虎掌》。
1.見"鬼打墻"。
1.鬼的膽量。
2.比喻膽小。
1.舊指英人侵占下的香港。
1.鬼神邪說。
2.古代郊祀與祭壇相連接的通道。
3.佛教六道之一,餓鬼道的簡稱。
4.方言。機靈。
1.山慈菇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二.山慈菇》。
壞主意。
1.即鬼蛺蝶。
1.指陰森森的洞窟。
1.迷信者稱無名腫毒。
1.鬼神的懲罰。
1.上古種族名。為殷周西北境強敵。
2.泛指邊遠之地的少數民族。
1.指蕁麻疹。
1.指荒遠的邊區。
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藝的精巧。也說神工鬼斧。
1.人參的別名。
2.土菌之類。一名地蓋。
1.鵂鹠的別名。
1.謂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工所能為者。
1.同"鬼斧神功"。
1.一種象牙工藝品名。鏤空的圓球內又有一或數層鏤空的圓球,均可轉動。
1.同"鬼工"。
2.指掌握精妙高超的工藝者。
1.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為。
1.亦稱"鬼國石"。
2.一種珍奇的瑪瑙。
1.傳說眾鬼所聚之地。
2.指戰國楚人鬼谷子。因隱于鬼谷,故自號鬼谷子。長于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闔之術。世傳《鬼谷子》一書,今人研究認為系后人偽托。
鬼和妖怪妖魔~。
1.見"鬼怪"。
1.指鬼門關。
1.鬼頭鬼腦。
2.形容令人厭惡。
1.猶言鬼鬼祟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