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正當;不正派。
2.
形容詞
不正常;奇怪。
3.
名詞
中醫指引起疾病的環境因素。
4.
名詞
迷信的人指鬼神給予的災禍。
1.
不正;不正派。
1.出自《詩·魯頌·??》思無邪,思馬斯徂。
2.出自《左傳·桓公二年》國家之敗,由官邪也。
3.出自《行箴》行也無邪,言也無頗。
4.出自《北京人》我看瑞貞這些日子是有點邪,鬼鬼祟祟,交些亂朋友。
2.
指品行不正的人。
1.出自《書·大禹謨》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2.出自《楚辭·王逸〈九思·守志〉》舉天??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
3.
私心。
1.出自《呂氏春秋·審分》主亦有地,臣主同地,則臣有所匿其邪矣。
4.
中醫學上指一切致病因素為邪,如風寒暑濕之氣。
1.出自《急就篇》灸刺和藥逐去邪。
2.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篇》凡外因百病之襲人,必先於表。表氣壯,則衛固榮守,邪由何入!
3.出自《紅樓夢》到了次日,大夫來了。瞧了寶玉,不過說飲食不調,著了點兒風邪,沒大要緊,疏散疏散就好了。
5.
妖異怪誕之事。
1.出自《呂氏春秋·孝行》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
2.出自《南史·袁君正傳》性不信巫邪。
6.
異常;不平常。
1.出自《兒女英雄傳》這可是邪的!難道那小子有這么大神通不成!
2.出自《四世同堂》他因酒后發酒瘋,或因窮而發邪脾氣。
3.出自《四世同堂》她的時常被饑餓困迫的瘦身子忽然來了一股邪力氣,幾乎把李四媽撞倒。
7.
偏斜。參見“邪幅”。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邪與肅慎為鄰,右以湯谷為界。
1.年度預算。
1.紀年年數。
2.年號。
3.年齡。
4.年代;時代。
1.陰陽家指人從七歲起,每隔九年所遇到的大忌。
1.科舉時代同年登科者兩家之間的互稱。明末以后﹐往來通謁﹐不論有無年誼﹐概稱年家。
1.科舉時代稱有年誼者的晩輩。
1.年齡。
1.寒假。學校放寒假常始于陰歷年底終于年初,故又稱年假。
2.過年期間放的假。
1.猶年谷。
1.指某個時期或某個年代里。
1.年成不好,谷物歉收。
匯集一年度內各個方面或某一方面資料,逐年編纂出版的工具書。按性質可分為綜合性的(如《中國百科年鑒》)、??菩缘?如《中國電影年鑒》)、地區性的(如《廣州年鑒》)等。
1.年尾,年底。
1.謂陰歷正月初一。今稱春節。
1.按年支付的一定金額,用以撫?死亡﹑傷殘或獎酬有勛勞的人。
1.方言。荒年。
1.指以年為經,以國為緯的編寫史書的方法。
①猶年成。豐收與否盼望好年景。②特指過年的景象。
1.猶年禮。逢年敬送的禮物。
1.指為棕新年邀請親友吃的酒席。
1.謂新年開始。
2.謂老人年齡開始進入新階段。
1.年壽。多用于指老者年齡。
2.猶年資。
1.謂一年征收的租稅。
1.近年以來或一年以來。
2.年歲到來。
1.任職的年數和勞績。官吏考績擢升的標準之一。
1.對年老致仕者優遇之禮。
2.為慶賀年節而饋贈的禮物。
1.年齡與精力。
1.記載年月日的歷本。
1.按年計算的利息。又稱年息。如年利一分二厘,即每百元每年利息為十二元。
1.謂歷年如此的常例。
2.明正統以后,政府補給各邊郡的年度費用。見《明史.食貨志六》。
3.年終按例發給的賞錢。
1.人或其他生物已經生存的年數。
1.年光流逝。
1.謂春柳。
1.猶年月,年歲。以一年之十二月配十二律,故名。
1.年老。
1.年齡容貌。
1.指過年時做糕團﹑餃子之類用的面粉﹑米粉等。
1.年末,年底。
1.年號名。
1.壽命。
2.年庚,八字。
3.年壽命運。
1.指名次排在同年登科者的末尾,非同年登科者。亦用作謙詞。
2.一年的末了。
1.晩年。
1.每年。
1.方言。猶年禮。
1.謂老年逼近,馀日不多。
1.年紀的期限,壽限。
2.規定的年限。
1.年老。古代年六十曰耆。
1.謂年長而有才具。
1.年紀漸老。
2.年底漸近。
3.年成荒歉。
話劇劇本。陳耘作于1963年。烈士的后代、老干部的養子林育生于地質學院畢業后不愿到艱苦的崗位上去,為了留在大城市,竟偽造病情證明。最后在烈士父母遺書的感召下,終于迷途知返,立志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自己。
人的歲數不大他很年輕|我比他年輕|領導班子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