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攙著別人的胳膊,助其行走;借指提拔或獎勵。
2.
名詞
(Yè)姓。
1.
“夜”的今字。
2.
扶持;攙扶。
1.出自《詩·陳風·衡門序》衡門,誘僖公也。愿而無立志,故作是詩以誘掖其君也。
2.出自《新唐書·蕭遘傳》鐸年老,嘗入對踣殿中,遘掖起之。
3.出自《后山談叢》公掖真宗以升,遂渡河而成功。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史少司馬抑堂,相國文靖公次子也。家居時,忽無故眩瞀,覺魂出門外,有人掖之登肩輿,行數里矣。
5.出自《“民報”發刊詞》此群之歷史既與彼群殊,則所以掖而進之之階級,不無后先進止之別。
3.
胳肢窩。后作“腋”。
1.出自《史記·商君列傳》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
2.出自《四子講德論》婆娑嘔吟,鼓掖而笑。
3.出自《永州崔中丞萬石亭記》直亭之西,石若掖分,可以眺望。
4.
宮殿正門兩旁之門。
1.出自《和席八十二韻》絳闕銀河曙,東風右掖春。
2.出自《集韻??韻》掖,門旁小門也。
5.
拉人手臂;挾持。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春,衛人伐邢,二禮從國子巡城,掖以赴外,殺之。
2.出自《后漢書·張衡傳》斐豹以斃督燔書,禮至以掖國作銘。
3.出自《玉篇?手部》掖,扶持也。
6.
指宮旁的屋舍。
1.出自《宣和遺事》又東入便門,至宣和殿,只三楹,左、右掖亦三楹。
7.
泛指旁邊,兩旁。參見“掖門”。
1.出自《鳳洲雜編》永樂中兵制,五軍營: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
2.出自《游鐘山》詩欲尋西掖路,更上北山頭。
8.
衣袖。參見“掖逢”。
1.出自《侯鯖錄》〔金華俞清老〕自云荊公欲用之,脫掖逢,著僧伽梨,奉香火於半山宅寺,所謂報??禪院也。
1.形容五色繽紛,艷麗多彩。
1.謂女兒多而兒子少。花,指女兒;實,指兒子。
1.亦作"花朵"。
2.即花。
3.比喻青少年。
花的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萼片組成,包在花瓣外面,花開時托著花冠。簡稱萼。
1.唐玄宗于興慶宮西南建花萼相輝之樓,簡稱花萼樓。
1.見"花萼"。
甘肅、青海、寧夏一帶流行的一種民間歌曲。
一半在地面以下的養花的溫室。
繡花用的底樣。
1.用彩色羽毛制作的裝飾物。
1.畫舫。裝飾華美的游船。
消耗的錢這次搬家要不少~。
①花藥里的粉粒,多是黃色的,也有青色或黑色的。每個粉粒里都有一個生殖細胞。②中醫指栝樓根制成的淀粉。
1.妓院。
1.形容肌膚之美。
1.形狀似花的座子。
2.佛像的蓮花座。
1.見"花崗巖"。
1.見"花崗巖"。
1.即花石綱。
1.舊俗重陽節所食的一種糕餅。也稱重陽糕。
1.蛤的一種。即文蛤。
1.謂花的艷麗自有其源,不待外求。比喻人出身于名門世家。
花的柄,是莖的分枝,構造和莖相同。(圖見‘花’)
1.花匠。
1.見"花骨朵"。
1.稱善種花的女子。
2.指唐代女道士黃靈微。
1.侵華日軍稱供他們侮弄的女子。
2.指妓女。
1.指骰子﹑骨牌之類的賭具。
一種民間舞蹈,一般由男女兩人對舞,一人敲小鑼,一人打小鼓,邊敲打,邊歌舞。
1.古時七夕乞巧,在瓜上雕刻各種花樣,叫作"花瓜"。
2.方言。形容體無完膚,血肉凝的樣子。
1.彩筆。
1.花的色彩。
見〖霸王鞭〗謾
1.舊指妓女行中。
1.花的海洋。形容花之多。
比喻美好團聚(多用做新婚的頌詞)。
1.猶胡鬧。
花紅1①落葉小喬木,葉子卵形或橢圓形,花粉紅色。果實球形,像蘋果而小,黃綠色帶微紅,是常見的水果。②這種植物的果實。‖也叫林檎或沙果。 花紅2 [huāhóng]①指有關婚姻等喜慶事的禮物~彩禮。②紅利 。③賞錢。
①形容春天花木繁茂艷麗的景色。②形容顏色鮮艷多彩姑娘們一個個打扮得~。
1.見"花胡同"。
1.見"花胡同"。
1.以賣花為業的人家。
2.舊指戶口冊上的戶口。花,言其參雜不一。
1.謂尋歡作樂。
1.形容艷麗輕盈的樣子。
1.見"花花緑緑"。
(~的)形容顏色鮮艷多彩墻上貼著~的年畫 ㄧ姑娘們穿得~的,在廣場上跳舞。
1.形容色彩鮮艷而繁雜。
指繁華地區或燈紅酒綠、尋歡作樂的場所。也泛指人世間(含貶義)。
1.指橫行霸道的豪門惡少。
1.猶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