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高舉;向上升。
2.
動詞
在空中飄動。
3.
動詞
向上拋撒。
4.
動詞
傳布;傳播出去。
5.
動詞
指容貌好看。
6.
名詞
江蘇省揚州市的簡稱。
7.
名詞
姓。
1.
“敭”的今字。
2.
舉起。
1.出自《儀禮·大射》左執弣,右執簫,南揚弓,命去侯。
2.出自《祭穆員外文》我轡在手,君揚其鑣。
3.出自《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這個小東西趕忙舞動細柄鐵錘,把鐵錘從身背后揚起,在身面前落下。
3.
仰。與“俯”相對。
1.出自《禮記·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
2.出自《紅樓夢》薛蟠獨揚著臉,搖頭說:“不好!”
4.
舉用;薦舉。
1.出自《書·堯典》明明揚側陋。
2.出自《薦譙元彥表》昔臣奉役,有事西土,鯨鯢既懸,思宣大化,訪諸故老,搜揚潛逸。
3.出自《容齋三筆·親除諫官》大臣當明揚,何為密薦?
5.
顯揚;傳播。
1.出自《易·決》揚于王庭。
2.出自《淮南子·覽冥》不彰其功,不揚其聲。
3.出自《古今譚概·越情》終不揚其過也。
4.出自《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鐵流兩萬五千里,紅軍威名天下揚。
6.
稱揚;稱說。
1.出自《穀梁傳·僖公元年》其不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
2.出自《荀子·不茍》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
3.出自《順宗實錄三》以貞萬國之心,以揚三善之德。
7.
掀播;簸散。
1.出自《楚辭·漁父》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2.出自《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有所思》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
3.出自《李有才板話》老楊同志到場子里什么都通,拿起什么家具來都會用,特別是好揚家,不只給老秦揚,也給那幾家揚了一會。
8.
指聲音高亢或提高。
1.出自《禮記·曲禮上》將上堂,聲必揚。
2.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五》東方之聲薄,西方之聲揚。
3.出自《遼史·樂志》三音: 天音揚,地音抑,人音中,皆有聲無文。
4.出自《秋收》“小寶!小寶!到阿爹這里來罷!”……老通寶揚著聲叫了。
9.
熾烈;熾盛放光。
1.出自《詩·小雅·正月》燎之方揚,寧或滅之。
2.出自《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10.
發揚;繼承。見《經義述聞·爾雅上》。
1.出自《書·洛誥》以予小子,揚文武烈。
2.出自《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以揚武王之大烈。
3.出自《移書讓太常博士》今圣上德通神明,繼統揚業,亦愍此文教錯亂。
4.出自《頭陀寺碑文》於昭有齊,式揚洪烈。
11.
眉毛及其上下部分。
1.出自《詩·鄘風·君子偕老》子之清揚。
12.
損傷。
1.出自《詩·魯頌·泮水》蒸蒸皇皇,不吳不揚。
13.
見“揚揚”。得意貌。
1.出自《荀子?儒效》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得委積足以掩其口,則揚揚如也。
2.出自《辨伏神文》伏神之神兮,惟餌之食…… 君子食之兮,其樂揚揚。
14.
鉞。
1.出自《詩·大雅·公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
15.
通“陽”。參見“揚休”。謂陽氣生養萬物。
1.出自《禮記?玉藻》頭頸必中,山立,時行,盛氣顛實揚休,玉色。
16.
古國名。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晉以是大。
2.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歷代州域形勢一》揚,今山西平陽府洪洞縣東南十八里有揚城,古揚國。
17.
古九州之一。轄今之蘇、皖、贛、浙、閩諸省。
1.出自《論衡·難歲》雍梁之間,青、兗、徐、揚之地,安得有太歲?
2.出自《晉紀·總論》李辰、石冰傾之於荊揚,劉淵、王彌撓之於青冀。
18.
姓。漢代有揚雄。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楊氏,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揚侯,為晉所滅,其后為氏焉。或曰周景王之后。一云唐叔虞之后,至晉武公孫子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揚侯。
19.
飛起;飄揚。
1.出自《詩·小雅·沔水》??彼飛隼,載飛載揚。
2.出自《九思·逢尤》飄風起兮揚塵埃,走鬯罔兮乍東西。
3.出自《上潯陽還都道中》詩騰沙郁黃霧,翻浪揚白鷗。
4.出自《曲江池》似這等揚風攪雪沒休時。
5.出自《仇恨》黃土就在他們腳下揚了起來。
20.
引申指容貌美麗。
1.出自《北夢瑣言》唐大中初,盧攜舉進士,風貌不揚,語亦不正。
2.出自《風箏誤·閨哄》只是二娘生的那一個,貌既不揚,性又頑劣。
3.出自《收獲》別看其貌不揚,這個人還真不馬虎!應該正眼見識見識。
21.
見“揚揚”。飄逸貌。
1.出自《虬髯翁》似這般揚揚神采誰相類,昂昂氣宇誰能配。
22.
見“揚揚”。飄揚貌。
1.出自《終風操》云之揚揚,油油其蒙,望我以雨,卒從以風。
2.出自《漁樵記》今日紛紛揚揚下著如此般大雪。
23.
見“揚揚”。自若貌。
1.出自《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二載》巡且死,顏色不亂,揚揚如常。
2.出自《夷堅丙志?福州大悲巫》兩兒揚揚如平常,略無所知覺。
3.出自《賣酒者傳》是日也,賣酒者顏色揚揚如平時。
4.出自《色盲》和青年女子獨對,而且在一個汽車里,這在他還是第一次,雖然不至于手足無措,確有幾分彷徨無主了,然而李蕙芳是揚揚自若。
1.見"窩鋪"。
1.憋氣。
1.擁抱歡好。
1.糖果名。又名繭糖。清陳維崧有《摸魚兒.詠窩絲糖》詞。自注﹕"糖出大內遺制﹐今西山一老中監尚能為之﹐后恐遂失傳矣。"清方以智《通雅.飲食》作"窠絲糖"。
1.窩藏逃犯。
1.挑撥教唆。
1.藏匿盜匪﹑贓物的人或人家。
1.見"窩窩頭"。
1.元時官府對人民進行高利貸剝削所放的一種銀兩。
1.地址;地點。
1.即窩窩頭。
2.小坎。
1.形容深曲隱蔽。
1.形容氣悶﹐別扭。
1.見"窩窩別別"。
1.干枯消瘦的樣子。
1.形容性子不爽快。
1.用玉米面﹑高粱面或別種雜糧面做的食物﹐略作圓錐形﹐底下有窩﹐故稱。
1.方言。暖鞋。即北方通稱的"毛窩"。
1.猶眼線。暗中偵察情況﹑必要時擔任向導的人。
1.方言。受到委屈﹑侮辱或誣蔑﹐不能表白而心中苦悶。
1.對準胸口踢去的一腳。
1.猶悶酒。
1.窩藏。
1.帽名。也稱倚勸。
1.圓圓的。
1.藏匿贓物。
在我國,指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贓款、贓物而代為轉移、藏匿或為其提供秘密隱蔽場所的行為。如果雙方事前通謀,則以共同犯罪論處。
1.窩藏罪犯或贓物的人或人家。
1.窩單。明清時兩淮鹽商向官府請領的專利賣鹽的憑證。
2.指地位﹐位置。
3.特指壞人盤據的地方。
1.家庭培育的戲班。
1.方言。即傷寒病。因一人患病﹐常傳染全家﹐故稱。
1.中醫診斷五臟病癥的脈法。
1.見"五陳"。
1.即五岳。
2.指五岳以外的東鎮青州沂山,西鎮雍州吳山,中鎮冀州霍山,南鎮揚州會稽山,北鎮幽州醫巫閭山。
1.古人以雨﹑昫﹑暖﹑寒﹑風五者是否適時作為吉兇的征驗,稱為"五征"。
1.射儀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為白﹑蒼﹑黃﹑玄諸色。
2.五行官長。
3.即五政。謂神化﹑官治﹑教治﹑因治﹑事治。
4.泛指各項政治措施。
1.五辰,五星。
2.五行之政。古代以五行分主四時,即指四時之政。
3.五項政治措施。
4.謂五常之政。
1.五種靈芝。
1.謂五種修身克己之道。
1.濕時粘結成粗塊,干時龜裂而堅硬的下等粘土。殖,通"埴",粘土。
1.五個手指。
2.五個腳指。
海南島主要山脈。東北西南走向。主峰五指山(1867米)為島上最高峰。廣義的五指山地系海南島中南部山脈的總稱。
1.謂志﹑詩﹑禮﹑樂﹑哀達到的最高境界。
2.五種標準。
1.又稱五畤原,在今陜西鳳翔縣南。秦漢時祭祀天帝的處所。
1.五種痔瘡。
1.相傳少皞時掌工務的五個官名的合稱。《左傳.昭公十七年》"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杜預注"五雉,雉有五種。"孔穎達疏"雉聲近夷,雉訓夷,夷為平,故以雉名工正之官。"或以為五種雉鳥各表示某一工種。孔穎達疏引賈逵曰"西方曰鷷雉,攻木之工也;東方曰鶅雉,搏埴之工也;南方曰翟雉,攻金之工也;北方曰鵷雉,攻皮之工也;伊洛而南曰翚雉,設五色之工也。"
①五臟經脈之道,五中所主。②借指內心感發五中。
1.亦作"五鐘"。
2.為青鐘﹑赤鐘﹑黃鐘﹑景鐘﹑黑鐘五種。古代樂器。
1.同"五中"。
2.五臟。亦指內心。
1.五種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