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報。1893年2月創刊于上海。初為中外合股,1899年美國人福開森接辦,逐步面向工商界。1929年史量才購得福開森股權,報權全部轉入中國人手中。1949年5月停刊,同年6月改組出版《新聞日報》,1960年5月終刊。1985年4月2日復刊。
1.分離;離散。
1.乖異獨處。
1.反目;翻臉。
1.分離隔斷。
1.猶違時。
1.眼眶凹陷的樣子。亦指眼眶凹陷的異族人。
1.離散。
1.差錯;背違。
2.分隔;離別。
1.違逆;違反。
1.見"睽間"。
1.乖離;分離。
1.瞻仰;仰望。
1.心懷離異疑懼。
〈書〉(意見)不合。
1.離別阻隔。
1.一種毒蛇。有黑斑蝰﹑白蝰﹑青蝰等種類。
1.高亢顯露貌。
1.即王瓜。
1.亦作"騤駬"。
2.良馬名。周穆王八駿之一。
1.見"騤耳"。
1.指駿馬。
1.指駿馬。
1.駿馬名。
1.騤耳,騏驎。指良馬。
1.古代青銅器上的夔鳳形紋飾。也稱夔鳳。參閱《金石索.夔鳳豆》。
1.唐置夔州,州治在奉節,為府署所在,故稱。
1.亦作"夔皋"。
2.夔和皋陶的并稱。夔,舜時樂官;皋陶,舜時刑官。兩人居官皆有政績◇因以借指賢明的輔弼大臣。
1.《山海經.大荒東經》"﹝流波山﹞其上有獸……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后因以"夔鼓"作為戰鼓的美稱。
1.夔與師曠的并稱。夔,舜時樂官;曠,春秋晉樂師。
1.戒懼敬慎貌。
1.借指廟堂雅樂。夔為舜時樂官,故稱。
1.相傳舜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書.舜典》"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唐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后用以喻指輔弼良臣。
2.古器物上的夔龍紋飾。
1.古鐘鼎彝器等物上所雕刻的夔形紋飾。也稱夔紋。
1.即夔樂。
1.指瞿塘峽。因地當川東門戶,故稱。為長江三峽之一。
1.傳說中一種高大的野牛。
1.亦作"夔卨"。
2.帝舜二賢臣之名。夔典樂,契為司徒。
1.夔為舜樂官。唐韓會﹑崔造﹑盧東美﹑張正則善音樂,自以為有王佐之才,號為四夔~會在四人中居首,故稱夔頭。
1.指夔和魍魎。皆為傳說中的山林精怪。亦用以泛指精怪。
1.跳動。
1.即瞿塘峽。
1.夔與師襄的并稱。夔,舜時樂官;師襄,春秋魯樂官。
1.見"夔契"。
1.泛指神話傳說中的山怪。
1.舜時樂官夔與春秋時精于琴藝者伯牙的并稱。借指精通音樂的人。
1.《呂氏春秋.察傳》"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于人,舜曰"……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后因以"夔一足"表示有真才者一人即足。參見"一夔已足"。
1.春秋時夔國的國君。
1.盤曲貌。
1.盤曲蠕動貌。
2.踞伏貌。
1.傾頹貌。
2.魁偉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