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空虛(跟“實”相對)。
2.
形容詞
不真實的;假的(跟“實”相對)。
3.
形容詞
不自滿。
4.
形容詞
因心里慚愧或沒有把握而勇氣不足。
5.
副詞
副詞,徒然,白白地。
6.
形容詞
虛弱。
7.
名詞
指政治思想、方針、政策等方面的道理。
8.
名詞
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9.
動詞
空著;空出來;留著。
1.
亦作“虗”。“虛”的新字形。“墟”的古字。
2.
罄盡;耗費。
1.出自《墨子·七患》虛其府庫,以備車馬。
2.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渾邪率數萬之眾來降,﹝漢﹞虛府庫賞賜,發良民侍養,譬若奉驕子。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今復有事交趾,動百萬之眾,虛千金之費,非所以恤士民也。
3.
洞孔;空隙。引申指薄弱環節。
1.出自《孫子·虛實》進而不可御者,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2.出自《淮南子·氾論訓》若循虛而出入,則亦無能履也。
3.出自《游天臺山賦》投刃皆虛,目牛無全。
4.出自《南腔北調集·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斗》況且即是筆戰,就也如別的兵戰或拳斗一樣,不妨伺隙乘虛,以一擊制敵人的死命。
4.
空閑;間斷。參見“虛日”。
1.出自《智囊補·雜智·小慧》《廣記》:“唐洛中,頃年有僧持數粒所謂舍利者,貯於琉璃器中,晝夜香火檀越之禮,日無虛焉。”
5.
空出;空著。參見“虛左”。
1.出自《王公神道碑銘》天子復思,且征以代,虛吏部左丞位以待之。
2.出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用宜興窯長方盆疊起一峰……虛一角,用河泥種千瓣白萍。
6.
疏松,不堅實或不結實。
1.出自《呂氏春秋·辯土》農夫知其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適;知其田之際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虛也。
2.出自《齊民要術·種桃柰》此果性生陰地……宜堅實之地,不可用虛糞也。
3.出自《和吳處士題村叟壁》沙虛遺虎跡,水洑聚蛟涎。
4.出自《調風月》更怕我腳踏虛地難安穩,心無實事自資隱。
5.出自《兩代人》她先到幾個食堂里檢查了一圈,看了看飯做的熟不熟,捏了捏饃看虛不虛,又拐到托兒所里看了看孩子們。
7.
稀少。
1.出自《青溪弄兵錄》自此賊情漸虛,官兵始知所向,以至擒殄。
8.
虛弱。
1.出自《素問·調經論》寒濕之中人也……榮血泣,衛氣去,故曰虛,虛者聶辟氣不足。
2.出自《諫逐客書》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3.出自《西游記》醫官道:“皇上脈氣不正,虛而又數,狂言見鬼;又診得十動一代,五臟無氣,恐不諱只在七日之內矣。”
4.出自《小游擊隊員》身子有些虛,走了約摸四十多里路,就氣喘汗流,邁不動步了。
9.
心慌,不踏實。
1.出自《后漢紀·靈帝紀下》上嘗登永安樂侯臺,黃門常侍惡其登高望見居處樓殿,乃使左右諫曰:“天子不當登高,登高則百姓虛。”自是之后,遂不敢復登臺榭。
2.出自如:這工作從未做過,心里有點虛。
10.
謙虛。
1.出自《易·咸》君子以虛受人。
2.出自《管子·弟子職》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
3.出自《與景仁再論中和書》察之以公,受之以虛。
11.
虛假,不真實。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論》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2.出自《黃家賊事宜狀》前后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儻皆非虛,賊已尋盡。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二年》總管周克敬,虛申麥熟,不賑饑民。
12.
空際,天空。
1.出自《景福殿賦》飛閣干云,浮階乘虛。
2.出自《抱樸子·對俗》蕭史偕翔鳳以凌虛,琴高乘朱鯉於深淵。
3.出自《前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13.
指抽象的理論。
1.出自《藝舟雙楫·讀亭林遺書》亭林之學成于貴實;予之學出于導虛。
2.出自如:務虛。
14.
含酒漱洗口腔。參見“虛口”。
1.出自《禮記·曲禮上》三飯,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辯淆。主人未辯,客不虛口。
15.
副詞。憑空,毫無根據。參見“虛亡”。
1.出自《九思·逢尤》被諑譖兮虛獲尤,心煩憒兮意無聊。
2.出自《后漢書·竇武傳》臣惟膺等建忠抗節……而虛為奸臣賊子之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內失望。
16.
通“舒”。緩慢;從容。參見“虛邪”“虛徐”。
1.出自《爾雅·釋訓》其虛其徐,威儀容止也。
2.出自《詩·邶風·北風》北風其涼,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攜手同行。其虛其邪,既急只且。
3.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原流泉涌,沖而徐盈。
4.出自《崔禮部園亭得深字》窈窕留清館,虛徐步晚陰。
5.出自《奉和大夫同年張兄會南園詩》茂林穿繚繞,微徑步虛徐。
17.
道教語。指無欲無為的思想境界。
1.出自《老子》致虛極。
2.出自《韓非子·解老》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3.出自《世說新語·品藻》長吏虛,劉尹秀,謝公融。
18.
指爻位。
1.出自《易·系辭下》《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19.
古代占卜推算日辰用的術語。參見“孤虛”。
1.出自《史記·龜策列傳》日辰不全,故有孤虛。
2.出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必察天地之氣,原於陰陽,明於孤虛,審於存亡,乃可量敵。
3.出自《析滯論》自季代遷訛,俗多徼幸,競稱怪力,爭勝詭言,屈政教而就孤虛,棄信賞而從推步。
4.出自《秋胡戲妻》不甫就三合天地婚,避孤虛日月輪。
20.
星宿名。北方玄武七宿之一,居中間。古人據其運行的情況,以考正仲秋的節氣。
1.出自《書·堯典》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二一》景公之時,熒惑守于虛,期年不去。
21.
空無所有。與“實”相對。
1.出自《易·歸妹》上六無實,承虛筐也。
2.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出自《酉陽雜俎·醫》魏時有句驪客善用針,取寸發斬為十余段,以針貫取之,言發中虛也,其妙如此。
4.出自《未厭集·遺腹子》已屆中年,后顧尚虛。
22.
指空話或誆騙。參見“虛言”。
1.出自《楚辭·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聰明兮,虛惑誤又以欺。
2.出自《楚辭·九嘆·逢紛》后聽虛而黜實兮,不吾理而順情。
23.
引申為凌空。參見“虛構”。
1.出自《中華古今注·漢成帝廟》鉤欄畫云,龍角虛於其上也。
24.
副詞。徒然。不起作用。參見“虛掎”。
1.出自《后漢書·段颎傳》案奐為漢吏,身當武職,駐軍二年,不能平寇,虛欲修文戢戈,招降獷敵,誕辭空說,僭而無征。
2.出自《為武帝與謝朏敕》自非箕潁高人,莫膺茲寄……便望釋蘿襲袞,出野登朝。必不以湯有慚德,武未盡善,不降其身,不屈其志,使璧帛虛往,蒲輪空歸。
25.
副詞。預先。
1.出自《乞不揀退軍置淮南札子》夫水未至而虛為之防,水雖不至,亦無所害。
26.
山丘。
1.出自《詩·鄘風·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2.出自《說文·丘部》虛,大丘也。昆侖丘謂之昆侖虛。
27.
住所;處所。
1.出自《左傳·昭公十七年》陳,大皞之虛也;鄭,祝融之虛也……衛,顓頊之虛也。
2.出自《漢書·地理志下》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
28.
廢墟;荒地。
1.出自《荀子·哀公》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
2.出自《漢書·賈誼傳》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社稷為虛。
29.
指使之成廢墟。
1.出自《荀子·儒效》殺管叔,虛殷國,而天下不稱戾焉。
2.出自《荀子·解蔽》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虛宗廟之國也。
30.
野市,鄉村集市。
1.出自《童區寄傳》二豪賊劫持反接,布囊其口,走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
2.出自《青箱雜記》嶺南謂村市為虛。
1.磨碎的麥煮成的飯。《急就篇》卷二"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麥飯﹐磨麥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為羹﹐不以醯酢﹐其味純甘﹐故曰甘豆羹也。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后漢書.馮異傳》"光武對灶燎衣﹐異復進麥飯﹑菟肩。"宋蘇軾《和子由送將官梁左藏仲通》"城西忽報故人來﹐急掃風軒炊麥飯。"宋陸游《戲詠村居》之一"日長處處鶯聲美﹐歲樂家家麥飯香。"一說﹐大麥鐐豆煮的飯。
2.祭祀用的飯食。
1.見"麥?"。
1.蟲名。節肢動物,體長一寸左右,呈細桿狀﹐胸部有足七對,第二對特別大。生活在海藻上。也叫竹節蟲。
1.麥子割下后捆成的捆子。
1.麥熟季節。指農歷四五月間。
1.指農歷四五月間麥熟時節黃河漲水。
在甘肅省天水市東南麥積山。開鑿于后秦時期,隋、唐、五代、宋、明、清各代均有修鑿。現存窟龕一百九十四個,有造像七千二百多身,壁畫1300多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伊斯蘭教第一圣城。在沙特阿拉伯西部。人口367萬(1976年)。公元570年穆罕默德誕生于此,并在此創立和傳播伊斯蘭教。城內著名的石殿克爾白”,也稱天房”,公元623年被定為穆斯林禮拜方向。從此,麥加成為世界穆斯林朝拜中心,每年朝覲者達百萬以上。
1.即連枷。
1.麥角菌(一種真菌)寄生在禾本科植物的子房內而形成的菌核,外部暗紫色﹐里面灰白色,形狀略像動物的角,含有毒素。有止血和使子宮收斂的作用。
1.脫餾的麥稈。
北美洲第一高峰。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南部。拔6193米。雪峰、冰川相互輝映,綠樹成帶,風景優美。辟有國家公園。
1.用麥釀的酒。
1.天名精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四.天名精》。
1.指茶芽。形似麥粒,故稱。
1.方言。形容數量多(用于重疊式)。
1.磁通量單位。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jamesclerkmaxwell)而命名。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1高斯時,垂直于磁力線方向的平面上每平方厘米通過的磁通量就是1麥克斯韋。簡稱麥。
1.麥子將熟未熟﹑青黃不接的時候。
田地里大片麥子被風吹得高低起伏像波浪一樣。
1.麥的顆粒。
2.比喻茶芽。
1.亦作"麥壟"。亦作"麥壟"。
2.麥田。
3.麥田中的小路。
1.麥草堆。
1.一種尖端如麥芒的刀。
1.亦作"麥虋冬"。
2.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條形,叢生,初夏開紫色小花,總狀花序,果實裂開露出種子。塊根略呈紡錘形,可入藥,為滋養強壯劑,又有鎮咳﹑祛痰﹑利尿等作用。也叫麥門﹑麥冬。
1.見"麥門冬"。
1.指生黑穗病的麥子。
1.[英margarine]用氫化植物油(有時混以豬油)和脫脂牛奶﹑食鹽﹑卵磷脂﹑色素等配制而成的黃白色固體,是黃油的代用品。
英文margarine的音譯。俗稱人造黃油”、人造奶油”或人造白脫”。在氫化植物油中加入脫脂酸牛乳、食鹽、卵磷脂、色素和奶油香精等配制而成。膽固醇含量低。可直接食用,也可作為烹調、冷飲、焙烤等食品的原料。
1.麥熟時散發的香氣。
1.方言。指麥苗。
1.地名。戰國時齊邑。在今山東省商河縣西北。
麥子成熟的時候,一般在夏季麥秋桑葉大,梅雨稻田新。
1.麥制的酒母。
1.即麥飯。
1.收割麥子。
1.麥子成熟。
2.指麥子成熟的季節。
1.一麥兩穗。舊時以為祥瑞,以兆豐年。亦用以稱頌吏治成績卓著。
2.比喻相像的兩樣事物。
1.指《麥秀》詩。
1.麥子成熟的季節。指農歷四五月時候。
1.麥穗。
1.方言。指麥磨成的粗粉。
1.麥畦。
1.指麥子秀發而未實。《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徸兮﹐不與我好兮!'"唐杜甫《行次古城店泛江作不揆鄙拙奉呈江陵幕府諸公》﹕"白屋花開里﹐弧城麥秀邊。"郭沫若《女神.棠棣之花》﹕"一望田疇半皆荒蕪﹐間有麥秀青青者。"后常以箕子的《麥秀之詩》為感嘆家國破亡之痛的典實。
1.亦作"麥秀兩岐"。
2.一株麥子長出兩個穗子。為豐收之兆,多用來稱頌吏治成績卓著。
3.唐教坊曲名。
1.麥芒。
1.亦稱"麥丹蕈"。
2.菌類植物。也叫松露。
由大麥發芽而成的產物。富含淀粉酶,能使淀粉轉變成麥芽糖及糊精。廣泛應用在飴糖、啤酒和酒精等工業中作糖化劑。亦可供藥用。
兩個葡萄糖分子縮合而成的雙糖。甜度只及蔗糖的三分之一,是飴糖的主要成分。在發芽的谷粒,特別是麥芽中含量較高。通常可用淀粉酶水解淀粉而制得。
1.櫻桃的別名。
1.山嬰桃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二.山嬰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