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志恢復正常狀態。
2.
動詞
結束睡眠狀態或尚未入睡。
3.
動詞
頭腦由迷糊而清楚;醒悟;覺悟。
4.
形容詞
明顯;清楚。
5.
動詞
把和(huó)好的面團放一會兒,使軟硬均勻。
6.
名詞
(Xǐng)姓。
1.
酒醉消除,恢復常態。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2.出自《雨霖鈴》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3.出自《紅樓夢》﹝襲人﹞又給了他兩碗茶吃,方覺酒醒了。
4.出自《吶喊·阿Q正傳》﹝阿Q﹞回到土谷祠,酒已經醒透了。
2.
病愈;從昏迷或麻醉中恢復正常。
1.出自《贈有道者》詩使人久滯念,霍如病已醒。
2.出自《春懷》詩連陰如病醒,耿耿乍離索。
3.出自《醒世恒言·張廷秀逃生救父》且說陳氏見丈夫拿去,哭死在地,虧養娘救醒。
4.出自《軍長的心》等到我醒過來,血已經流得不少了。
3.
睡眠狀態結束或尚未睡著。
1.出自《早發》詩頹倚睡未醒,仆夫問盧櫛。
2.出自《閣試春陰詩》檐影頻移暝云動,曲枕悠然醒午夢。
3.出自《故事新編·鑄劍》他決心要并無心事一般,倒頭便睡……但他醒著。
4.
動植物的恢復生機,或由蟄伏而活動。
1.出自《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王公神道碑銘》萎枯以膏,燠暍以醒。
2.出自《二郎神·次陳唯道》詞莫怨春歸,莫愁柘老,蠶已三眠將醒。
3.出自《野風》詩月滉魚龍醒,云蒸豺虎驕。
5.
清醒,覺悟。
1.出自《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2.出自《新書·先醒》故未治也知所以治,未亂也知所以亂,未安也知所以安,未危也知所以危,故昭然先寤乎所以存亡矣,故曰“先醒”。
3.出自《謫居于越亭作》詩獨醒翻引笑,直道不容身。
4.出自《小人·大人·長官》現在總算醒過來了。這十多年不是白白過去的。
6.
爽朗;清新。
1.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滌濯神魂醒,幽懷舒以暢。
2.出自《德清道中還寄子瞻》詩投曉理竿枻,溪行耳目醒。
7.
明白;明顯。
1.出自《白雨齋詞話》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結處一筆叫醒。
2.出自《題鷺津上人書冊》以詩通禪古多有,以禪通字譬喻醒。
8.
方言。知道,懂得。
1.出自《醒世姻緣傳》小和尚將近三個月了,著實醒得人事。
2.出自《春潮急》這孩子畢竟太年輕,不醒事。
9.
曾。
1.出自《太平廣記》女曰:“裴郎不相識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10.
用同“擤”。
1.出自《紅樓夢》說到這里,那聲兒便哽咽起來,說著,又醒鼻涕。
11.
用同“腥”。
1.出自《格物粗談·飲饌》吃蟹后,以蟹須洗手則不醒。
12.
指使人清醒,覺悟。
1.出自《詩》迷汝即吐霧,醒汝即吹風。
2.出自《桐樹》詩當軒蔽赤日,對臥醒百慮。
3.出自小孩子,醒精神,天上法,不饒情。
1.古揚谷器。揚除糠秕的一種風力機械。宋梅堯臣有《和孫端叟寺丞》詩。
1.宣揚好人好事。
1.高聲。
2.傳播名聲。
3.揚言。
4.為喪家助哀。唐李匡乿《資暇集》卷下"喪筵之室,俾妓婢唱悲切聲,以助主人之哀者,謂之揚聲。不知起自何代。"一說,舉哀。
又稱喇叭”。一種電聲換能器件。音頻電能通過電磁、壓電或靜電效應,使其紙盆或膜片振動周圍空氣造成音響。按換能元件分動圈式、電容式、晶體式;按聲輻射材料分紙盆式、號筒式、膜片式;按紙盆形狀分圓形、橢圓形、雙紙盆和橡皮折環;按頻率分低音、中音、高音;按音圈阻抗分低阻抗和高阻抗;按效果分直輻和環境聲等。
1.佯示,表面裝作。
把開水反覆舀起倒下,試圖以此降溫而制止開水的沸騰。比喻不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揚湯止沸,使不焦爛|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1.顯示威勢。
1.炫耀武力,顯示威風。
1.見"揚威曜武"。
1.匕首名。
1.見"揚威曜武"。
1.顯示勇武。
一作楊雄”。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稱帝后,任太中大夫。早年以辭賦聞名,有《甘泉賦》、《長楊賦》等名篇。晚年研究哲學,仿《論語》和《易經》作《法言》和《太玄》。另有研究語言學的《方言》和吹捧王莽的《劇秦美新》等。明人輯有《揚侍郎集》。
1.謂陽氣生養萬物。揚,通"陽"。
1.贊揚;吹捧。
1.謂漢揚雄所著的《太玄經》。
1.大聲地說。
2.對外宣揚或故意散布某種言論。
3.夸大其辭。
1.得意貌。
2.飄逸貌。
3.飄揚貌。
4.自若貌。
1.十分得意的樣子。
1.十分得意的樣子。語本《史記.管晏列傳》"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閑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1.唐時謂天下之盛,揚州第一而益州次之。益州,在蜀地。
1.舉楫。謂行船。
1.逃逝。
1.表達意志。
2.啟迪情思。
1.猶洋溢。充滿;廣為傳揚。
1.謂發出高亢的聲音。
1.飄揚的彩旗。
1.稱頌贊美。
1.見"揚越"。
1.亦稱"揚粵"。
2.我國古族名。百越的一支。戰國至魏晉時為對越人的泛稱。其居地說法不一一說因曾廣泛散布于古揚州而得名,故亦以稱其居地;一說居嶺南;一說居江漢一帶地區。西周末周夷王時,楚君熊渠曾興兵伐庸,揚越,至于鄂,揚越之北疆漢水地區被兼并,后為楚所并,楚王熊渠封其子為越章王,其封國當即揚越之故地。
1.指漢代揚雄。三國魏曹植《與楊德祖書》有"昔揚子云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語,故稱。
1.猶揚簸。
1.舉起酒器。古時飲餞時的一種禮節。
2.《禮記.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射至于司馬,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蓋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點揚觶而語。公罔之裘揚觶而語曰'幼壯孝弟,耆耋好禮,不從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蓋去者半,處者半。序點又揚觶而語曰'好學不倦﹐好禮不變﹐旄期稱道不亂者。不?在此位也。'"后用為選賢的典故。
3.春秋時晉大夫知悼子卒,未葬。晉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鐘。廚人杜蕢責以大臣去世之時,不應作樂飲酒。乃罰師曠和李調各飲一觶,以示勸戒。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于是杜蕢洗而揚觶。事見《禮記.檀弓下》◇用為國君受諫停樂的典故。
清乾隆年間在江蘇揚州賣畫的八個畫家的總稱。一般指汪士慎、黃慎、金農、高翔、李、鄭燮、李方膺、羅聘。他們作畫多以花卉為題材,亦畫山水、人物,不拘前人陳規,自具風格。都能詩,擅書法或篆刻,講究詩書畫的結合⊥當時正統”畫風有所不同,被時人目為畫壇偏師”、怪物”,遂有八怪”之稱。
1.《淵鑒類函.鳥.鶴三》引南朝梁殷蕓《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貲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后以"揚州鶴"形容如意之事。
詞牌名。南宋姜夔自制曲。雙調,九十八字,押平聲韻。
詞篇名。南宋姜夔作。為作者的自度曲。寫揚州在金兵南侵中遭受兵災后的荒涼景象,并借唐代杜牧描寫揚州繁華的詩句作為反襯。全篇情調低沉凄清,隱含著對南宋朝廷的譴責。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三句,尤為人傳誦。
1.唐杜牧《遣懷》詩"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杜牧隨牛僧孺出鎮揚州,嘗出入倡樓,后分務洛陽,追思感舊,謂繁華如夢,故云◇用為感懷之典實。
1.昂貴。物價高。
1.古代的一種鞋。
1.俯仰,高低。猶言無論怎樣。
1.仰頭無所畏懼之貌。
1.謂依人為生。
1.昂首伸眉。形容意氣昂揚,不隨波逐流。信,通"伸"。
1.抬頭大步前行。
1.抬頭向上看。
2.仰慕。
1.軒昂貌。
2.高貌。
1.謂地勢高而干燥。
1.古地名。
1.亦作"仰巴叉"。亦作"仰爬腳子"。亦作"仰巴跤"。
2.仰面倒在地上,四肢叉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