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佯示,表面裝作。
1.猶飄逸。
2.輕浮。
1.不踏實。
1.浮簽。粘在書本或文稿上注出意見﹑便于隨時揭去的小紙條。
又稱青萍”。單子葉植物,浮萍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體葉狀,浮在水面。葉扁平,兩面都是綠色,下面有一條根。廣布于世界各地。全草可作飼料或綠肥。帶根全草入藥,能發汗、利尿、消腫。
1.見"浮鋪"。
1.方言。上面,表面。
1.謂浮游的云霧。
2.謂浮躁輕率。
(~兒)一端粘在試卷、書冊、文稿上,便于揭去的紙簽。
淺薄;膚淺內容~ㄧ他對社會的認識很~。
在并列的船或筏子上鋪上木板而成的橋。
1.虛浮奇巧;虛浮不實。
1.浮聲與切響。即聲音的平仄。
1.輕飄貌。
1.指青天。
1.水邊一種能制磬的石頭。
1.即浮丘公。
2.復姓『有浮丘伯。見《漢書.儒林傳.申公》。
1.即浮丘公。
1.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1.浮在酒面上的泡沫或膏狀物。
1.指外感初期的表熱。
1.在外流浪的人。
2.迷惑人。
1.虛榮。
1.亦作"浮宂"。
2.多馀。
3.指浮員﹐冗官。
1.見"浮冗"。
1.鋪張華麗。
1.即扶桑。指太陽出來的地方。
1.山名。即包山﹑獅子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南。本屹立錢塘江心,宋元以來隨著泥沙沉積,遂與北岸大陸連接。
2.山名。即今廣東省饒平縣西北浮山。南宋末與元兵交戰于此。
3.山名。在今陜西省臨潼縣南。
4.指海市蜃樓。
1.表層的輕傷。
1.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在環曲的水渠旁集會,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飲,稱"浮觴"。
2.指飲酒。
1.謂巴結上司。
1.乘舟渡水。
1.即筏子。
1.亦作"浮沉"。
2.古代一種祭河川的儀式。
3.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4.隨波逐流。謂追隨世俗。
5.喻升降﹑盛衰﹑得失。 6.埋沒;沉淪。 7.出現和消失。 8.指書信未送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羨作豫章郡太守。臨去﹐都下人因寄百計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后稱書信未送到為"浮沈"。
①指短暫虛幻的人生(對人生的消極看法)~若夢。②浮在水面上生長浮萍~在池塘中。
筆記。清代沈復著。六卷。系作者在嘉慶年間所寫的回憶錄。分《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六部分◇兩記已佚。主要記敘作者與其妻陳蕓的家庭生活,其間悲歡離合,寫得樸素真摯,凄惻動人。
1.指音韻的輕﹑重聲。一說浮聲即平聲,切響即仄聲。
浮在水上的尸體。
1.山名。在東海。
2.山名。在今江西省南康縣西,形如覆鐘,水環其外。
3.巖漿凝成的海綿狀的巖石≤輕,能浮于水面,故名。
4.石磬。
1.浮華不實。
1.多謂不事耕作而食。
詩劇。德國歌德作于1808-1831年。取材于民間傳說。浮士德博士為尋求人生的意義,在魔鬼靡非斯特引誘下,以自己的靈魂換得它的幫助,經過書齋、愛情、宮廷、美的夢幻等歷程,于生命的最后時刻,在與自然的斗爭中,領悟了人生的目的。
劇本。英國馬洛作于1588年。浮士德博士為追求無限的知識以征服自然,毅然叛離上帝,以自己的靈魂換取役使魔鬼二十四年的權利,期滿后被魔鬼劫往地獄。
1.人間,人世。舊時認為人世間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稱。
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民間繪畫。浮世”是現世的意思,描繪題材大多是民間風俗、俳優、武士、游女、風景等,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初以墨色印刷,稱墨折繪”;后發展為丹繪”、紅折繪”、錦繪”等多色的表現樣色。以色彩明艷、線條簡練為特色。曾得到廣泛的流傳和發展,至18世紀末逐漸衰落。代表人物有鈴木春信、葛飾北齋和安藤廣重等。
1.虛夸文飾。
2.奢侈豪華的裝飾。
1.額外征收。
1.見"浮收勒折"。
1.亦作"浮痚"。
2.浮華不實。
3.膚淺,粗疏。
在水里游。
1.虛浮不實的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