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協調,配合得適當。
2.
動詞
(事情)商量好;辦妥(多指跟別人打交道的事情)。
3.
形容詞
詼諧。幽默;滑稽。
1.
和合;協調。
1.出自《書·舜典》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2.出自《沁園春·劉總干會飲同寮出示新詞席上用韻》詞堪憐倦客情懷,聽吹竹彈絲金奏諧。
3.出自《〈野香亭詩〉序》而舉其所閱歷與睹記者,往往即事以征情,取之于心而諧之于韻。
2.
辦妥;辦成。
1.出自《后漢書·五行志一》南陽有童謠曰:“諧不諧,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
2.出自《搜神記》亭民曰:“此不可宿,前后宿此,未有活者。”書生曰:“無苦也,吾自能諧。”遂住廨舍。
3.出自《警世通言·宿香亭張浩遇鶯鶯》但患不諧,茍得諧,何患晚也。
4.出自《鳳求凰·避色》功名未偶,姻事難諧。
3.
商議定。參見“諧價”。
1.出自《后漢書·宦者傳·張讓》當之官者,皆先至西園諧價,然后得去。
2.出自《語林》令人視之,果見向囊皆珍玩,正與胡父諧賈。
3.出自《寐叟題跋》飛鳧人持此卷來,審為真跡,諧價得之。
4.
辨別。
1.出自《列子·周穆王》予一人不盈於德而諧於樂。
5.
對照。
1.出自《論衡·自紀》諧於經不驗,集於傳不合。
6.
詼諧;戲謔。
1.出自《漢書·東方朔傳》上以朔口諧辭給,好作問之。
2.出自《柳敬亭傳》蓋敬亭極喜寫書調文,別字滿紙,故牧齋以此諧之。
3.出自《澹定集·讀作品記(五)》他的語言,采取了長段排比,上下駢偶,新舊詞匯并用,有時寓莊于諧,有時寓諧于莊。
1.內室;內堂。
1.亦作"下首"。習慣上稱右邊的位置為下手。
2.知識﹑技能低下的人。
3.指拙劣的技藝。
4.助手。
1.按捺指印作為憑證的文書。
1.謂位次較低的一邊。
2.指植物。
3.猶倒懸,比喻困苦。
1.古人將壽命的長短分為上中下三等。下壽有二說一說六十歲為下壽,一說八十歲為下壽。
1.投遞書信。
2.指致送婚約。
1.豐收的年成,按其情況分為上孰﹑中孰﹑下孰三等。孰,豐年。
1.牲畜的內臟。
2.指壞人的心腸。
1.排除雨水和污水的管道。
1.講解。
1.猶拼命。
1.用盡全力;拼命。
1.猶下毒手。
1.劣等馬。
2.比喻物之粗劣者,猶言下品或下等。
1.指普通的公寓或客棧。
1.猶下墜。中醫謂脈氣下沉。
1.同"下遺"。
1.低下多水的田。
1.后漢陳蕃為樂安太守。郡人周璯,高潔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之。特為置一榻,去則懸之◇蕃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穉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見《后漢書.陳蕃傳》及《徐穉傳》◇遂謂禮遇賓客為"下榻"。
2.寄居;住宿。
1.官名。指司空。
2.星名。
1.謂離開殿堂或堂屋。
2.謂妻子被丈夫遺棄或和丈夫離異。
1.指植物的根莖。《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毛傳"下體﹐根莖也。"孔穎達疏"言采葑菲之菜者﹐無以下體根莖之惡并棄其葉﹐以興為室家之法﹐無以其妻顏色之衰并棄其德。"后以"下體"喻婦人色衰。
2.喻不才。
3.人體的下部。亦特指男女的陰部。也叫"下身"。
4.猶賤體。謙稱己身之卑賤。
1.謂權喪于下,猶云大權旁落。
1.下等的田。
2.即下丹田。
1.請帖。
2.送請帖。
1.聽取下面的意見。
1.星相迷信之說,面部及身體各分為三停。面上以人中至地閣為下停,身上以足為下停。見《麻衣相法全編.麻衣先生石室神異賦》注。繪畫及書法中亦有下停之說,下停猶言下部。
1.底下所說的跟這里所說的相同。多用于附注。
1.下面;下邊。
2.指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
1.大地。
2.四方;天下。
3.指人間。
4.偏遠的地方。
5.低洼之地。《書.禹貢》"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孔傳"高者壤﹐下者壚。"一說﹐下等土地。孫星衍注引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墳壚也。"
1.欺騙;騙取。
1.近黃昏的時候。
1.同"下帷"。
1.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指教書。
2.引申指閉門苦讀。
1.中醫指下肢癱瘓。
1.低下的地位;卑賤的地位。
2.坐次低的席位。
1.同"下晡"。
1.文中某句或某段以下的文字。
2.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
1.問于在己之下者。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以上問于下,皆謂下問。
1.正房旁邊的房屋。
1.清代兵制。順治后,滿州八旗分為上三旗和下五旗。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稱為下五旗,由諸王﹑貝勒﹑貝子等分統,駐守京師及各地。
1.從正午十二點到半夜十二點的一段時間,一般指從正午十二點后到日落的一段時間。
1.謂有圣德能繼先王功業。
1.猶末座。古人常以居下席表示謙敬。
1.方言。仔細。
1.古代品評人﹑物常分九等,下下為最末等。
1.指凡庸的人。
1.猶詳詳細細。
1.農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太陽跟地球的聯線和地球跟月亮的聯線成直角時,在地球上看到月亮呈"d"字形,這種月相稱下弦。
1.屈己以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