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量詞
放在動詞、形容詞后,有稍稍、略微的意思。
2.
量詞
表示不定的數量;一些。
3.
量詞
跟“好”“這么”連用,表示很多。
1.
細小貌。參見“些小”。
1.出自《鷂雀賦》雀微賤,身體些小,肌肉瘠瘦,所得蓋少。
2.出自《七言》詩些小道功如不信,金階舍手試看么。
3.出自《水調歌頭》詞蝸蠅些小頭角,何事被渠鉤。
4.出自《儒林外史》些小之事,不足介意。
2.
表示不定數量,一般多表示少量。
1.出自《太平廣記》諸僧送別駕,見寺主左臂上袈裟忽有些鮮血。
2.出自《鷓鴣天·代人賦》詞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
3.出自《水滸傳》你今日詐得百姓許多財物,如何不借我些?
4.出自《遺落在海灘的腳印》真想安慰一下這個干巴老頭的心,可是該說些什么呢?
3.
表示輕微的程度。
1.出自《倫開府席上賦得詠美人名解愁》舞態兼些醉,歌聲似帶羞。
2.出自《三大士像議》像之面目有些不平整,和尚每見輒嘆以為好。
3.出自《浣溪沙》詞似墨濃云雨腳斜,參差蟬雀掩輕紗,水亭今夜覺涼些。
4.出自《兒女們》可是雪更密了些,似乎要把這世界埋起來。
4.
語氣詞。
1.出自《今來自嶺海者云扶桑花也花家剪雙頭見寄》詩暖紅滴滴雨名娃,插向磁瓶研水些。
2.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年老爹娘無倚靠,早起晚些望顧照。
5.
方言。猶們。表示復數的詞綴。
1.出自《航線》婆娘些褲兒一卷,撲過河來拿起梭鏢穿你,連娃兒些都不好惹。
2.出自《我的青年時代》你們這樣吵不行的!里頭老師些都聽見了!
1.亦作"卻流"。
2.倒流。
1.亦作"卻略"。
2.山背隆起貌。
3.退身。表謙恭。
1.亦作"卻論"。
2.猶言反復論難。
1.亦作"卻棄"。
2.舍棄。
1.亦作"卻曲"。
2.屈曲;曲折。
1.亦作"卻去"。
2.后退;離去。
1.亦作"卻卻"。
2.退縮貌。
1.見"卻掃"。
1.亦作"卻扇"。
2.古代行婚禮時新婦用扇遮臉,交拜后去之◇用以指完婚。
1.謂后撤三十里。《呂氏春秋.不廣》"越聞之,古善戰者莎隨賁服,卻舍延尸,彼得尸而財費乏。"高誘注"軍行三十里為一舍。卻舍以緩其尸,使齊人得收之。"一說,猶言使其敵退,讓屋舍以納尸。參閱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
1.亦作"卻生"。
2.死而復蘇。
3.后退貪生。
1.亦作"卻鼠刀"。
2.能驅鼠的刀。宋蘇軾有《卻鼠刀銘》。
1.亦作"卻霜"。
2.古時鮮卑族一種祈暖卻寒的習俗。
1.傳說中的草,又名五味草。食之使人不眠。
1.亦作"卻說"。
2.小說或故事的發端辭,后面往往重提前文說過的事。
1.亦作"卻死"。
2.避死。
3.指卻死香。詳該條。
1.亦作"卻死香"。
2.古代傳說的一種香,能使死者復活。
1.亦作"卻蘇"。
2.死而復生。
1.亦作"卻退"。
2.擊退。
3.后退;撤退。
4.退還。
5.減退。
1.亦作"卻望"。
2.回頭遠看。
1.落下。
1.亦作"卻行"。
2.倒退而行。
3.指能倒走的小動物,如蚯蚓之屬。
1.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亦作"卻行求前"。
1.向后靠。
2.謂既相持又相依。
1.見"卻月眉"。
1.亦作"卻月眉"。
2.唐代婦女眉型之一。
語出《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謂拒絕接受別人的饋贈或邀請會顯得不恭敬。多用為客套話。
1.亦作"卻走"。
2.退避;退走。
1.亦作"卻足"。
2.止步。
1.亦作"卻坐"。
2.謂離位。
3.猶靜坐。
1.亦作"埆瘠"。
2.土地瘠薄。
1.見"埆塲"。
1.地瘠薄貌。
1.亦作"愨誠"。
2.恭謹誠實。
1.亦作"愨勵"。
2.篤誠奮勉。
1.亦作"愨訥"。
2.謹慎寡言。
1.亦作"愨善"。
2.樸實善良。
1.亦作"愨實"。
2.樸實。
1.亦作"愨士"。
2.質樸誠實之士。
1.恭謹樸實。
1.亦作"愨愿"。
2.謹慎老實;謹慎善良。
1.亦作"愨直"。
2.樸實耿直。
1.多年生草本植物。稈叢生。葉線形。秋季開花﹐總狀花序﹐綠色或紫色。生于荒野潮濕之處。可作飼料。也可作護堤植物。
出現在面頰、頸部或手背等處的褐色或淡褐色針尖或黃豆樣大小、不高出皮膚表面的斑點。無痛癢感覺,不影響健康,可能與遺傳因素或皮膚對日光紫外線的敏感性有關。
1.見"雀斑"。
1.即雀鷹。
1.古代比冕次一級的禮冠。廣八寸﹐長一尺二寸。如雀頭色﹐赤而微黑﹐故稱。
1.歡欣雀躍。
1.謂行走似雀躍。
1.婦女首飾名。有雀形飾物的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