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動腦筋,思索。
2.
動詞
推測;認為。
3.
動詞
希望;打算。
4.
動詞
懷念,惦記。
5.
動詞
回想;回憶。
6.
動詞
記住,別忘掉。
7.
名詞
(Xiǎng)姓。
1.
思考,思索。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入景響之無應兮,聞省想而不可得。
2.出自《論衡·訂鬼》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3.出自《紅樓夢》寶玉想一想,果然有理。
4.出自《從空虛到充實·報復》走得像蝸牛那么慢,頭低著,像在想什么。
2.
希望,想要。
1.出自《勸進表》四海想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時他老人家正在用功,想中那名進士。
3.出自《女神·湘累》我知道你的心中本有無量的涌泉,想同江河一樣自由流瀉。
3.
懷念;想念。
1.出自《答蘇武書》望風懷想,能不依依。
2.出自《客居》詩覽物想故國,十年別荒村。
3.出自《紅樓夢》先時還有人解勸,或怕他思父母,想家鄉,受委曲,用話來寬慰。
4.出自《等太太回來的時候》哥哥,你知道嗎?媽媽想你想得要命!
4.
料想;猜想。
1.出自《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方今天地氣閉,大人休否,智者見險,投以遠害,雖匱人望,內合私愿。想甚欣然,不為恨也。
2.出自《與王子醇書》邊事難遙度,想公自有定計。
3.出自《水滸傳》想是京師救軍去取他梁山泊,這廝們恐失巢穴,慌忙歸去。
4.出自《三千里江山》機車想是打傷了,有點唼氣。
5.
想象。
1.出自《韓非子·解老》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謂之象也。
2.出自《與山巨源絕交書》吾每讀尚子平、臺孝威傳,慨然慕之,想其為人。
3.出自《寄岳州張使君》詩武昌山川今可想,綠水逶迤煙莽蒼。
6.
像,如。
1.出自《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
2.出自《東屯月夜》詩數驚聞雀噪,暫睡想猿蹲。
1.新年第一天。舊指夏歷正月初一日,今指公歷一月一日。
1.大德。
1.謂宗派,淵源。
1.元配夫人。
1.諸弟中之最長者。
1.即玄冬。冬天。
1.即玄都。道教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
1.大豆。
1.即玄端。古禮服。
1.見"元憞"。
1.亦作"元憝"。
2.大惡。
3.大惡之人;元兇。
1.大惡之人;首惡。
1.元年二年。
2.古代術數語。謂一元之中,有天地二厄,即陽九與百六◇因以指災年,厄運。
1.東漢陳寔有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兩人皆以才德見稱于世。元方之子長文與季方之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問于陳寔,寔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意謂兩人難分高下。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稱兄弟皆賢為難兄難弟或元方季方。
1.國君或諸侯的嫡妻。
1.猶本色。
1.猶善士。
1.指冠。古稱行冠禮為加元服。
1.大的祥瑞。
1.中醫學名詞,即汗毛孔。
1.重臣。
2.專指宰相。
1.天帝。
1.大功;首功。
2.功臣。
1.上古。
1.嘉谷。
1.東晉庾亮,字元規,以國舅身,歷仕三朝,一時權傾朝野,人多趨附。王導忿忿不平,遇西風塵起,輒舉扇拂之曰"元規塵污人。"見《晉書.王導傳》﹑《世說新語.輕詆》◇用以喻逼人的氣焰。
1.即元和體。
1.唐劉禹錫戲稱柳宗元的書法◇亦指柳公權書法。腳,指筆形中的捺,俗稱捺腳,代指書法。
1.指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開創的一種詩風。因昌盛于元和(唐憲宗年號)年間,故名。
1.猶言大通,大吉。
1.《周易》干卦之四德。
1.諸侯之長。
2.指重臣大吏。
1.天子。
2.帝王的嫡妻,元配之后。
1.造化;天地。
1.皇帝于元旦朝會群臣稱正會,也稱元會。始于漢。魏晉以降因之。
1.玄機。謂微妙之理。
2.猶天機。造化的奧秘。
1.宏大的根基。特指國基。
1.大吉;洪福。
1.謂萬物的本原。亦用以指天。
1.古代詩歌流派之一。南朝宋元嘉年間顏延之﹑鮑照﹑謝靈運等作詩,注重辭藻,雕琢字句,講究對仗,鋪陳典故◇世論詩的人稱之為"元嘉體"。
1.即一甲。科舉時代殿試之第一等。
1.謂大奸首惡。
1.見"元閑"。
1.小型的﹑在同類裝置中可以互換使用的零件。常指電器﹑無線電﹑儀表等工業的某些零件,如電容﹑晶體管﹑游絲﹑發條等。
1.巨匠;大師。
1.即玄教。指道教。
1.上元節舉行的祭神儀式。
1.大綱,大法。
1.微妙的道理。
1.天地的精氣。
2.人體的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