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亗”的今字。亦作“嵗”。“
2.
歲星。即木星。參見“歲星”。
1.出自《說文·止部》歲,木星也。越歷二十八宿,宣遍陰陽,十二月一次。
2.出自《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
3.出自《石闕銘》歲次天紀,月旅太簇。
4.出自《臣事實辨下》李西平屯渭橋,熒惑守歲,久之乃退,賓佐皆賀,以為星家之福。
5.出自《日知錄·歲星》慕容超之亡,歲在齊。
3.
年,一年為一歲。
1.出自《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2.出自《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3.出自《論衡·難歲》積分為日,累日為月,連月為時,紀時為歲,歲則日、月、時之類也。
4.出自《送區冊序》愈待罪於斯,且半歲矣。
4.
指年年,每年。
1.出自《荀子·正論》日祭,月祀,時享,歲貢。
2.出自《漢書·溝洫志》今瀕河十郡治堤,歲費且萬萬。
3.出自《前苦寒行》秦城老翁荊揚客,慣習炎蒸歲??绤。
4.出自《乞制置三司條例》諸路上供,歲有定額。
5.出自《明史·太祖紀二》二月壬寅,定郊社宗廟禮,歲必親祀以為常。
5.
光陰;年月。
1.出自《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2.出自《楚辭·九辯》歲忽忽而遒盡兮,老冉冉而愈弛。
3.出自《遣春》詩莫倚顏似花,君看歲如水。
6.
一年之始,新年。
1.出自《春雪映早梅》詩先期迎獻歲,更伴占茲辰。
2.出自《鬼影》他們到了這一年的盡頭,好容易費盡手腳,賺了一點血汗錢,正想趁了火輪,趕回家去度歲。
7.
表示年齡的單位。
1.出自《詩·魯頌·??宮》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2.出自《莊子·盜跖》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3.出自《論衡·實知》夫項托年七歲教孔子。案七歲未入小學,而教孔子,性自知也。
4.出自《朗州員外司戶薛君妻崔氏墓志》〔崔氏〕三歲知讓,五歲知戒,七歲能女事。
5.出自《儒林外史》我今年已八十二歲了,眼睛該花了。
6.出自《上任》胖胖的,四十多歲,重眉毛,黃凈子。
8.
年歲,年齡。
1.出自《楚辭·九歌·山鬼》歲既晏兮,孰華予?
2.出自《入關詠馬》歲老豈能充上駟?力微當自慎前程。
3.出自《寄袁香亭》詩同歲書生盡白頭,異時江國共登樓。
9.
量詞。表示年齡的單位。
1.出自《詩·魯頌·??宮》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2.出自《莊子·逍遙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
10.
年景,一年的農業收獲。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
2.出自《南海神廟碑》明年,其時公又固往不懈,益虔,歲仍大和。
3.出自《夫人陳氏墓志銘》其后頻死喪,歲惡,田且盡,猶力課其子學不怠。
4.出自《雙槐歲鈔·太宰上壽》《閑居述懷》詩云:“……松楸入望山逾麗,禾黍連云歲又豐。”
11.
祭名。
1.出自《殷墟書契后編》癸酉卜,行貞,王(王賓)父丁歲,三牛。
2.出自《書·洛誥》戊辰,王(成王)在新邑,蒸祭歲,文王??牛一,武王??牛一。
3.出自《墨子·明鬼下》歲於社者考,以延年壽。
4.出自《甲骨文字研究·釋歲》祭名曰歲者,殆因歲舉行一次而然。
12.
通“劌”。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九地》投之無所往者,諸歲之勇也。
1.兩半相合。謂夫婦合為一體。
1.不太長的時間。
1.謂不求甚飽或吃不飽飯。
1.古代紀年十二年為一紀,半紀就是六年。
1.亦作"半價"。
2.原價的一半。
原價的一半~出售。
1.見"半間不界"。
1.亦作"半間半界"。
2.不徹底,不深透。
3.不明確。
4.猶言不上不下。
5.謂平庸。
(~兒)一件事物的一半;半段~粉筆ㄧ話說了~兒。
1.指下跪的男子。
2.比喻屈服于人的男子。
1.指再嫁的寡婦。
1.謂人老,已快到壽終的時候。
1.半當中。謂在事情進行的過程中間。
1.剖分為二。
2.未全理解。
1.同"一知半解"。
2.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舊制一斤合十六兩,半斤等于八兩。比喻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多含貶義)。
1.謂片刻。
2.謂微光,馀光。
連接圓心和圓周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圓的半徑;連接球心和球面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球的半徑。
1.半片破鏡。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娶后主叔寶之妹樂昌公主,時陳政方亂,德言知不相保,乃破鏡與妻各執其半,約他年正月望日賣于都市,冀得相見◇果如愿。見唐韋述《兩京新記》卷三。
1.舊稱私娼。
〈方〉指暗娼。
1.一刻之半。古代以銅漏計時,一晝夜分為一百刻。半刻約當今七分十二秒。
2.表示短暫的時間。
1.半數已空。
2.謂空中。
①癟;不充實~著肚子。②〈方〉(~兒)指較小的不飽滿的炒花生。
空中柳絮在~飄蕩。也說半空中。
〈方〉半個~饅頭ㄧ~蘋果 ㄧ過了~月。
1.方言。一半,半個。引申為不完整的或不合格的。
1.半個;一半。
2.舊指未成年的長工。
1.舊時女人纏裹的不大不小的腳。
指體力較弱只能從事一般輕體力勞動的人(多就農業勞動而言)。也叫半勞力。
1.不十分老的男子。
1.本身為尊長,受人全禮,而答禮僅一半,稱為"半禮"。
1.古代錢幣名。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半兩錢為全國統一的鑄幣。每枚重量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初所鑄的錢,重量雖陸續減輕,仍稱半兩。
1.半山腰。
介乎固體和流體之間的物質,如生雞蛋的蛋白和蛋黃。
(~兒)①路程的一半或中間走到~,天就黑了。②比喻事情正處在進行的過程中他聽故事入了神,不愿意~走開。‖也說半道兒。
比喻原先并不是從事這一工作的,后來才改行從事這一工作。
1.謂男子再娶或女子再嫁所結成的夫妻。
1.猶半路夫妻。
1.見"半路出家"。
1.指半圓的月亮。
2.謂半圓形。
1.謂睡眠尚未清醒。
1.半粒米。謂極少。
2.半公尺。
1.謂只見過一次面的交往。
1.謂只見過一次面的舊交。
1.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因姿容不美,受元帝冷遇。徐妃亦因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僅飾半面以待之,帝見則大怒而出。見《南史.后妃傳下.梁元帝徐妃》。
1.即兩性人。
指農區和牧區的交錯或過渡地區。亦稱農牧交錯區。我國東北和華北的西部地區以及西北的東部地區,屬半農半牧區。
半價的車票、門票等。
比喻對某種知識或某種技術只略知一二的人。也說半瓶子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