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學仙"。
2.學習道家的所謂長生不老之術。
1.賞月的臺榭。
1.按月發給的薪水。
1.月經。按月而至﹐如潮有信﹐故稱。
1.見"月陽"。
1.元﹑明﹑清吏部銓選官員的制度。元制﹐從七品以下官歸吏部注擬﹐流外人員一月一次銓注。明清月選法﹐分雙月大選﹐單月急選﹐統稱月選。所選出之官稱月官。參閱《元史.選舉志三》﹑《明史.選舉志三》﹑《清會典.吏部五.文選清吏司二》。
1.亦作"月芽"。
2.新月。指農歷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3.比喻形狀似新月的物體。
1.見"月牙"。
1.見"月硯"。
1.亦作"月研"。
2.硯名。
1.舊歷以十天干紀月的別名。天屬陽﹐故名。亦稱"月雄"。
1.每月收支的總帳。
1.月光照耀。
2.七曜日的第二日﹐即星期一。
1.有月光的夜晩。
1.薯蕷的別名。其塊莖可食用﹐又可入藥﹐故稱薯藥﹐又稱山藥。
1.篇名。史稱南朝梁任昿八歲時所作﹐辭義甚美。事見《南史.任昿傳》。原文已佚◇用為年幼聰慧過人的典實。
1.同"日新月異"。
1.亦稱"月雌"。農歷以十二地支紀月的別名。地屬陰﹐故名。
2.月影。借指月光﹑月亮。
1.謂月滿時才發生月食。亦用以比喻盛極則衰。
1.映于水中或隱約于云間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
2.月光。
1.漢掖庭中的臺名。
1.按月受雇傭的人。
1.見"月游"。
1.建酉之月。指舊歷八月。
1.唐代出入宮殿及城門的魚符。雄雌各十二﹐雄者存宮內﹐雌者授其人﹐符合以為憑信﹐按月而易﹐故稱。
1.月光。
2.寺宇﹐佛寺。
1.白色的羽毛。
2.即月旗。羽﹐旗幟。
3.指旗仗。
1.見"月御"。
1.指極西之地。
1.亦作"月馭"。古代神話中為月亮駕車的神。亦借指月亮。
2.月車。
1.花好月圓。象征幸福美滿。常用作祝頌之詞。語出宋晁端禮《行香子》詞"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2.比喻良辰美景。
1.每月。
1.月季花的一種。常年開花﹐深紅或深桃紅色﹐小葉薄而帶紫色。亦泛指月季花。
2.比喻每月成為慣例。
1.月暈。
1.月亮周圍的光圈。月光經云層中冰晶的折射而產生的光現象。常被認為是天氣變化起風的征兆﹐俗稱風圈。
1.云翳﹐大片的云。
1.聳入云霄的高山。
1.彌漫四布的瘴氣。
1.借指遠行的車駕。
2.指神仙通行的道路。
1.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1.行云聚集。
2.比喻眾多的人或事物迅速到來。
1.軍陣中一種蜿蜒曲折的橫隊。
2.泛指軍陣﹐軍旅。
3.陣云。語出南朝陳徐陵《出自薊北門行》﹕"天云如地陣。"
1.謂云隨風而行。
2.行于云中。形容高遠。
1.古代打擊樂器﹐表面有云狀花紋。為行軍﹑狩獵時所用。
1.有云狀圖飾的箏。
1.云氣興起﹐神龍飛動。比喻英雄豪杰遇時奮起。
1.如云霧之蒸騰會集。形容眾多。
1.比喻絢麗多彩。
2.形容事物蓬勃興起﹐蔚為大觀。
1.云氣和芝草。
2.靈芝。
1.高聳入云的樹枝。
1.有云狀花紋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