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最初詩可以唱詠。
1.出自《書·金縢》于后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鸮”。
2.出自《文心雕龍·樂府》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
3.出自《歸潛志》夫詩者,本發(fā)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
4.出自《書信集·致蔡斐君》詩須有形式,要易記,易懂,易唱,動聽,但格式不要太嚴。要有韻,但不必依舊詩韻,只要順口就好。
2.
指《詩經(jīng)》。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2.出自《鄆州溪堂詩》公在中流,右《詩》左《書》。
3.出自《中國通史》《詩》是兩周詩歌的名篇選集。
3.
誦詩;題詩;作詩。
1.出自《國語·周語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
2.出自《歸潛志》因留題殿壁,紀予今昔游。諸人亦各詩其后。
3.出自《吳中翰孟舉六十壽序》間乘興一往,酒闌詩罷,即鼓枻歸。
4.
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發(fā)人強烈感情的事物。
1.出自《鄉(xiāng)下朋友》農民的生活和勞動本身就是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詩,農民簡直就是生活在詩里。
2.出自《新華文摘》你們的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首詩,我會記住的。
5.
記錄;記載。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總公卿之議,詢封禪之事,詩大澤之博,廣符瑞之富。
2.出自《劉統(tǒng)軍碑》日事時功,以著不可誣,有太史之狀、太常之狀,有謚,有誄,有幽堂之銘;又如即外碑刻文以顯詩之,其於傳無已,豈不益可保?
3.出自《讀書雜志·漢書十》詩者,志也。志者,記也。謂作此頌以記大澤之溥博,廣符瑞之富饒也。
6.
同“邿”。
1.出自《公羊傳·襄公十三年》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2.出自《說文·邑部》邿,附庸國,在東平亢父邿亭
7.
捧持。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左執(zhí)角,再拜稽首受,復位,詩懷之,實于左袂,掛于季指。
8.
接續(xù);繼承。
1.出自《困學紀聞·評詩》詩之為言承也,情動於中,而言以承之,故曰詩。
2.出自《庶齋老學叢談》《史記》之文,其意深遠,則其言愈緩;其事繁碎,則其言愈簡。此詩《春秋》之意。
1.高大的門庭。
1.躁烈橫暴。
1.指與炕相通的柴灶。既可燒飯,又可取暖。
1.見"炕床"。
1.床單。
1.炕下面的長方形的洞,跟煙囪相通。
1.放在炕上盛衣物的小柜子。
1.即炕桌。
1.方言。即炕柜。
1.在炕上寢息。宋朱弁有《炕寢詩三十韻》。
1.炕床。
(~兒)炕靠近灶的一頭熱~。
1.炕邊的糊墻紙或護墻布等物,起裝飾和保護作用。
1.火炕臨地一邊的上沿。多用扁方木鑲在炕身上。
1.干涸;枯涸。指陽氣極盛。比喻統(tǒng)治者殘暴專橫。
2.張皇自大貌。
1.炕上枕靠的用具。
1.置于炕上的矮桌。
放在炕上使用的矮小桌子。
1.尾骨。
1.以尻為車駕。謂隨心所欲遨游。
1.見"尻輪神馬"。
1.《莊子.大宗師》"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為輪,以神為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成玄英疏"尻無識而為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游﹐茍隨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適者也。"謂以尻為車輿而神游◇以"尻輪神馬"為隨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
1.見"尻輪神馬"。
1.方言。肛門。
1.見"尻輪神馬"。
1.臀部。
1.同"尻輸神馬"。
1.蹲坐。
1.見"考案"。
1.亦作"考按"。
2.考查按驗。
3.拷問查究。
4.猶稽考。
5.案卷﹐名單。
〈書〉(死去的)父親和母親如喪~(像死了父母一般)。
1.查考辨正。
1.審查駁正。
1.古代以龜卜決疑﹐謂之"考卜"。《詩.大雅.文王有聲》"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j正之,武王成之。"鄭玄箋"考猶稽也……稽疑之法,必契灼j而卜之。"后亦泛指占問吉兇。
1.推究天文歷法。
1.查考測驗。
①實地觀察調查他們到各地~水利工程。②細致深刻地觀察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必須勤于~和思索,才能有成就。
1.考察時辰。
1.落成﹐建成。
2.在一定期限內考核官吏的政績。
1.本謂考績的程限﹐后亦泛指做官的前程。
1.謂科考列入四等而予以斥退。
1.猶毒打。
1.考績以定黜陟。
1.拷打。
1.見"考辭"。
1.亦作"考詞"。古代考核官吏成績的評語。
2.謂考慮選取恰當?shù)霓o句。
1.查考編次。
1.謂取仁或義以成其道。
2.研求應遵之道。
1.考核評定的等第。
2.考核定等第。
1.稽考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