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位置在高處的,跟“下”相對。①次序在前的。②等級高的或質量高的,好的。
2.
動詞
由低處到高處。①去,到。②向前進。③進呈。
3.
動詞
出現在某些場合。
4.
副詞
向上面。
5.
動詞
增加;添補。
6.
動詞
記錄;登載或出現在電視畫面上。
7.
動詞
達到;夠(一定程度、數量)。
8.
名詞
放在名詞后。①表示在某一物體的表面。②表示在中間。③表示在某一事物的范圍內。④表示方面。
9.
動詞
趨向動詞。用在動詞后。①表示由低處向高處。②表示有了結果或達到目的;符合某種標準或稱號。③表示開始并繼續。
10.
名詞
古代指皇帝,泛指地位、輩分高的人。
11.
動詞
把飯菜等端上桌子。
12.
動詞
把一件東西安裝在另一件東西上;把一件東西的兩部分安裝在一起。
13.
動詞
涂;搽。
14.
動詞
擰緊發條。
15.
名詞
(Shàng)姓。
16.
動詞
按規定時間進行某種活動。
17.
名詞
我國民族音樂音階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1”。
1.
亦作“丄”。亦作“仩”。
2.
上位;社會的最高層。
1.出自《書·呂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
2.出自《送董邵南序》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出自《〈明詩別裁集〉序》上自廊廟,下迄山林,旁及外域,遇有可采,悉為收入。
4.出自《故事新編·鑄劍》上自王后,下至弄臣,個個喜形于色。
3.
上天;天帝。
1.出自《書·西伯戡黎》嗚呼,乃罪多參在上。
2.出自《論語·述而》禱爾于上下神祇。
3.出自《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4.出自《舊唐書·音樂志三》於赫圣祖,龍飛晉陽。底定萬國,奄有四方。功格上下,道冠農黃。
5.出自《明史·禮志一》惟能修明講貫,以實意行乎其間,則格上下,感鬼神,教化之成即在是矣。
4.
君主;皇帝。
1.出自《書·君陳》違上所命,從厥攸好。
2.出自《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不慈於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
3.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
4.出自《朱竹君先生傳》及在安徽,會上下詔求遺書,先生奏言翰林院貯有《永樂大典》,內多有古書世未見者。
5.
時間或次序在前。
1.出自《書·微子》我祖底遂陳于上。
2.出自《呂氏春秋·安死》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
3.出自《興文署新刊資治通鑒序》上起戰國,下終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間,賢君、令主、忠臣、義士……靡不具焉。
4.出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那坐在后面發笑的是上學年不及格的留級學生。
5.出自《探索集·世界語》上一篇“隨想”還是在病院里寫成的。
6.
等第高或品質良好。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凡取干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竹為下。
2.出自《孟子·萬章下》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下食五人。
3.出自《本草綱目·草三·牡丹》牡丹以色丹者為上。
4.出自《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絕大部分半自耕農和貧農同屬半無產階級,但其經濟狀況仍有上、中、下三個細別。
7.
猶正,主要意義。
1.出自《禮記·鄉飲酒》言是席之上,非專為飲食也,此先禮而后財之義也。
8.
指事情向某方面發展所達到的程度。
1.出自《誠意伯次子合門使劉仲璟遇恩錄》那胡仲淵,他若早依著我說,也不到這上。
9.
中國古代樂譜用來記寫七音的七種記音符號之一。歷代各地所用記音之字互有出入,常見者依次為“上、尺、工、凡、六、五、乙”七個字。詳見“工尺譜”。
1.出自《凄涼犯》詞凡曲言犯者,謂以宮犯商、商犯宮之類。如道調宮“上”字住,雙調亦“上”字住,所住字同,故道調曲犯雙調,或于雙調中犯道調。其他準此。
2.出自《宋史·樂志十七》中呂用“上”字,蕤賓用“勾”字,林鐘用“尺”字。
10.
用在名詞后。表示在物體的表面。
1.出自《易·渙》風行水上。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
3.出自《晚泊江口》詩二女竹上淚,孤臣水底魂。
4.出自《萬水千山》一叢青竹擁石碑,碑上刻有“金沙江”三個大字。
11.
豐足。參見“上下”。
1.出自《管子·大匡》桓公踐位十九年……賦祿以粟,案田而稅,二歲稅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歲饑不稅。
12.
起初。
1.出自《公羊傳·成公十七年》然則郊曷用,郊用上辛。
2.出自《淮南子·覽冥訓》引類於太極之上,而水火可立致者,陰陽同氣相動也。
13.
遠;久遠。
1.出自《儀禮·喪服》尊者尊統上,卑者尊統下。
2.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自顓頊以來,為民師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
14.
廣大。
1.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江河所以能長百谷者,能下之也。夫惟能下之,是以能上之。
15.
通“尚”。還得;尚且。
1.出自《詩·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2.出自《前漢書平話續集》〔高祖劉邦〕嘆曰:“官高職貴,上有謀心,忘其乞食漂母,為胯下之人!”
16.
通“常”。下身的衣服。
1.出自《呂氏春秋·淫辭》〔荊柱國莊伯〕令謁者駕。曰:“無馬。”令涓人取冠。進上。
2.出自《積微居讀書記·呂氏春秋·淫辭》此“上”字當讀為“常”,下裙也。取冠,進裳,亦言其錯迕也。
17.
姓。元有上都。見《元史·忠義傳三》。
1.出自《姓觿?漾韻》上,出《姓苑》。《左傳》齊上之登,為邢公御。
18.
升起;由低處到高處。
1.出自《易·需》云上於天。
2.出自《漢書·王商傳》令吏民上長安城以避水。
3.出自《紅樓夢》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頻借力,送我上青云。
4.出自《子夜》此時吳少奶奶又上陽臺來了,望見杜竹齋夫婦站在一處,就好像看透了一定是為的那件事。
19.
上報;呈報。
1.出自《書·呂刑》其刑上備,有并兩刑。
2.出自《后漢書·和帝紀》去年秋麥入少,恐民食不足。其上尤貧不能自給者戶口人數。
3.出自《謝自然》詩里胥上其事,郡守驚且嘆。
4.出自《紅樓夢》我倒給他上了個好兒,說他近日文章都做上來了。
20.
奉獻;送上。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
2.出自《史記·呂太后本紀》王誠以一郡上太后,為公主湯沐邑,太后必喜,王必無憂。
3.出自《宋史·禮志十三》宋每大祀,群臣詣東上合門,拜表上尊號。
4.出自《書信集·致高良富子》前月,內山君到上海,送來先生惠寄之《唐宋元名畫大觀》一部……翻閱一過,獲益甚多,特上寸箋,以申謝悃。
21.
上繳;交納。
1.出自《漢書·石慶傳》慶素質,見詔報反室,自以為得許,欲上印綬。
2.出自《儒林外史》金有余將著銀子,上了藩庫,討出庫收來。
3.出自《我的童年》因為這樣的原故,農人在上租的時候,便一家老小都來了。
22.
凌駕;欺凌。
1.出自《左傳·桓公五年》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
2.出自《國語·周語中》民可近也,而不可上也。
3.出自《人物志·釋爭》郄至上人,而抑下滋甚;王叔好爭,而終于出奔。
23.
超過;超出。
1.出自《漢書·谷永傳》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頃動前朝,熏灼四方,賞賜無量,空虛內臧,女寵至極,不可上矣。
2.出自《世說新語·品藻》王子敬問謝公:“嘉賓何如道季?”答曰:“道季誠復鈔撮清悟,嘉賓故自上。”
24.
增加;添補。參見“上下”。
1.出自《周禮·秋官·司儀》凡四方之賓客,禮儀辭命餼牢賜獻,以二等從其爵而上下之。
2.出自《國語·齊語》索訟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出自《南史·恩幸傳序》夫鮑魚芳蘭,在於所習,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4.出自《圬者王承福傳》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
25.
施加;施用。
1.出自《禮記·曲禮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出自《論語·顏淵》草上之風,必偃。
3.出自《齊民要術·養馬》治馬被刺腳方:剪卻毛,泔凈洗,去痂,以禾茇汁熱涂之,一上即愈。
4.出自《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有的說,他曾經被巡捕帶往北新書局去,問是否是柔石,手上上了銬,可見案情是重的。
26.
前進;進行。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
2.出自《創業》好容易到了大慶油田,能不上?上,有困難;不上,就更困難!
27.
去;到。
1.出自《顏氏家訓·勉學》江南閭里閑,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樸,道聽涂說,強事飾辭……上荊州必稱陜西,下揚都言去海郡。
2.出自《西游記》龍王甚怒,急提了劍,就要上長安城,誅滅這賣卦的。
3.出自《女店員》我反正不上她那兒去買東西!我多走幾步,上北邊那個合作社去!
28.
到任;就職。
1.出自《謝兼御史大夫表》伏奉今日制書,以臣兼御史大夫……圣恩頻繁,固令即上,陳請莫遂,惶懼蓋深。
2.出自《國子監論新注學官牒》其新授官上日,必加研試,然后放上,以副圣朝崇儒尚學之意。
3.出自《后催租行》自從鄉官新上來,黃紙放盡白紙催。
29.
當值。
1.出自《三國志平話》張飛把婦人殺了,又把太守元嶠殺了……以此驚起衙內上宿兵卒。
2.出自《水滸傳》且說楊雄此日正該當牢。未到晚,先來取了鋪蓋去,自監里上宿。
3.出自《紅樓夢》只見怡紅院凡上夜的人,都迎出去了。
30.
放到;放進。
1.出自《齊民要術·種桃柰》十月中,去根一步許,掘作坑,收卷蒲萄,悉埋之……二月中,還出,舒而上架。
2.出自《論淮西事宜狀》又聞畜馬甚多,自半年已來,皆上槽櫪。
3.出自《聊齋志異·促織》〔成〕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上于盆而養之。
31.
達到。
1.出自《西游記》三眾前來,不上半日,果逢一座高山。
2.出自《風箏誤·敗象》稟老爺,賊兵大敗,殺了數千,走去的不上三分之一。
3.出自《西回舍》幾個村合成游擊小隊,一年大小戰斗上百回。
32.
陷入,遭受。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你上了他當了!他那兩個人便是母子,故意串出這個樣兒來騙錢的。
2.出自《上海的早晨》香港大戶做參的買賣,怎么也做不過匯豐銀行……我們不上那個當。
33.
合符。
1.出自《脊背與奶子》長太爺把任三叫了來問他:“還是辦她一頓叫她以后上規矩好了。”
34.
登臺;出場。
1.出自《梧桐雨》高力士上云:“自家高力士是也。”
2.出自《奈何天·慮婚》丑扮財主,疤面糟鼻,駝背蹺足,帶小生上。
3.出自《萬水千山》小周和一個手拿鋼叉的群眾押二閻王上。
35.
演出。
1.出自《二馬》從一入秋到冬天,倫敦的熱鬧事兒可多了。戲園子全上了拿手好戲。
36.
登載。
1.出自《和左司元郎中秋居》新詩才上卷,已得滿城傳。
2.出自《尋親記·遣役》官司立下文籍,點起花名都上冊。
3.出自《兒女英雄傳》這個旨意,從內閣抄了出來,幾天兒工夫,就上了京報。
4.出自《反對本本主義》以為上了書的就是對的,文化落后的中國農民至今還存著這種心理。
37.
教授;學習。
1.出自《牡丹亭·閨塾》末:“昨日上的《毛詩》可溫習?”旦:“溫習了,則待講解。”
2.出自《桃花扇·傳歌》孩兒,楊老爺不是外人,取出曲本快快溫習,待你師父對過,好上新腔。
3.出自《火災·義兒》現在且上功課,你不愛上,同學們要上呢。
38.
燃點。
1.出自《兩世姻緣》幕卷輕綃,香焚睡鴨。燈上上,簾下下。
2.出自《官場現形記》等到上燈,官媒婆因他二人是賊,便將板門抬了進來,如法泡制,鎖入空房。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吃過了晚飯,已是上火時候。
39.
擰緊。
1.出自《旗手》〔旗手〕從屋中取出制服,又把袋內的鋼殼大表的弦上好。
2.出自《雷雨》周樸園:“鐘怎么停了?”仆人:“每次總是四鳳上的,今天她走了,這件事就忘了。”
40.
安裝。
1.出自《可愛的中國·死》〔看守所長〕后面跟著十幾個兵,持著槍……都上好了刺刀。
2.出自《軍長的心》同志,你看見車子上篷,就應當猜到我在車上了。
41.
縫綴。
1.出自《拜堂》〔汪二〕走到家,將香紙放在泥砌的桌上。嫂子坐在門口迎著亮上鞋。
2.出自《龍須溝》二嘎子那件小褂兒還沒上領子呢!
42.
敬辭。猶進用。
1.出自《長生殿·復召》〔副凈跪見生〕:“請萬歲爺上膳。”
43.
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的趨向或結果等。
1.出自《平妖傳》和尚與太尉相辭了,也走上那金橋去。
2.出自《國子監》他走入講臺,坐上寶座,講《大學》或《孝經》一章。
3.出自如:爬上頂峰;登上飛機;考上大學;趕上隊伍;種上莊稼。
44.
“尚”。匹配。多用于娶皇家女子為妻。
1.出自《駙馬都尉王師約轉觀察使制》具官某,出于景族,選上貴主,有淑慎之行,無怠肆之失。
45.
通“尚”。崇尚;看重。
1.出自《左傳·桓公八年》季梁曰:“楚人上左,君必左,無與王遇。”
2.出自《管子·問》授事以能,則人上功。
3.出自《新唐書·杜中立傳》民間修昏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
4.出自《野獲編·士人·金華二名士》趙常吉,溫之樂清人……喜談兵事,上騎射,講火器。
46.
用在名詞后。表示事物的某一個方面。
1.出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五四”以來的文化戰線上,文學和藝術是一個重要的有成績的部門。
2.出自《一幅古畫的風味》這幅畫在考古上的價值是不待說了,就是單單從藝術的觀點看來,也很令人贊美。
47.
用在名詞后。表示某種緣故。
1.出自《遇上皇》為酒上遭風雪,為酒上踐程途。
2.出自《水滸傳》朱武道:“我們不是這條苦計,怎得性命在此。雖然救了一人,卻也難得史進為義氣上放了我們。”
3.出自《意中緣·拒妁》曾經回首顧前身,是個慣惹罡風的造孽人,因此上罰來閨閫作愁民。
4.出自《銅墻鐵壁》因此上按地委的意見,老葛同志走了山路。
48.
用在名詞后。表示一定的處所或范圍。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一》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3.出自《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有一人姓許名武,字長文,十五歲上,父母雙亡。
4.出自《探索集·懷念老舍同志》在他們的心上、在他們的筆下,他至今仍然活著。
49.
用在名詞后。表示江河的邊側。
1.出自《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3.出自《祭十二郎文》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
50.
泛指尊長。
1.出自《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2.出自《兒女們》他張張嘴要喊,可是又怕黑二聽見了也要跟著去,在廉大爺跟前沒上沒下地丟老頭兒的臉。
51.
指物體的上部。
1.出自《明史·禮志一》社稷,社主用石,高五尺,廣五尺,上微銳。
2.出自《故事新編·鑄劍》隨著歌聲,水就從鼎口涌起,上尖下廣,像一座小山。
52.
位置在高處。
1.出自《詩·周頌·敬之》無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土,日監在茲。
2.出自《莊子·讓王》上漏下濕,匡坐而弦。
3.出自《蜀道難》詩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4.出自《秘密列車》可是敵人的飛機炸得很厲害,往上開的火車常常出事。
5.出自《論衡·說日》立太山之上,太山高;去下十里,太山下。
1.比喻耍手段﹑說空話哄人。
1.見"指山賣磨"。
1.指點譏諷。
1.《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建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滌,復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以為常。"后以"指舍"用為人子侍親盡孝的典故。
1.猶指定。
2.宋制,某些在選官員可以自行選定任官地點,稱為"指射"。
1.陳述。
1.清代行捐納制,士民捐資取得官員資格后,再出一筆費用,指定到自己希望的省分去候補,叫"指省"。
1.識別。
2.介紹認識。
1.指明實際情況。
2.猶實據。
3.核實。指,通"稽"。《荀子.正名》"故知者為之分別,制名以指實。"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荀子三》"指應讀作稽……指實亦稽實也。"一說為指明實事,見楊倞注。
4.證實。指,通"稽"。
1.猶美食。
1.見"指天誓日"。
①支使;使喚指使別人|以奉指使|受人指使。②唆使幕后指使。
①指給人看指示牌|指示代詞。②指點;指引指示一二|予以指示。③指示下級、晚輩的文件、意見長輩的指示|按上級指示辦。
1.六書之一。以象征性的符號來表示意義的造字法。
2.謂手指某事。
3.闡明事理,敘述事物。
4.謂軍隊指向某地。猶進軍。
1.謂闡述事理,譬喻情狀。
1.以手指示。視,通"示"。
2.手指著看。語本《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1.合乎主旨。
2.猶指歸。
1.猶指指點點。形容背后指點議論之狀。
1.亦作"指手畫腳"。
2.說話時做手勢。多用于形容放肆或得意。
3.比喻亂加指點批評。
1.見"指手劃腳"。
1.指名告發。
1.受命。
2.指點傳授。
1.指導;傳授。
2.猶指示。
1.用指尖代筆寫字。為書法藝術的一種。
1.道教傳說,老子生于李樹下,因以李為姓。見晉葛洪《神仙傳.老子》。
①見冪③”(236頁)。②統計中反映各個時期某一社會現象變動程度的相對數。通常指報告期數值對基期數值之比。經濟工作中常用的指數有生產指數、物價指數、生活費指數、貨幣購買力指數等。
函數y=a瑇(x∈r)稱為指數函數。這里a>0,且a≠1。
1.猶解說。
1.指與;指點。
1.指使;嗾使。
1.指定索取。
1.謂上占三光,下知分野。
2.伸指上下左右揮動。道教敕勒之術。
3.講話時助以手勢,態度激切。
4.謂發誓賭咒。
1.指著天﹑日發誓,表白心跡。語本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
1.見"指天誓日"。
1.手指;指端。亦指腳趾。
簡稱指畫”。中國畫的一種特殊技法。用手指的指肚、指甲以及手掌的掌面蘸水墨或彩色顏料在紙或絹上作畫。
1.見"指途"。
1.亦作"指涂"。
2.謂就道上路。
①期望;希望指望不得|指望重續舊好。②盼頭;所期盼的事情有指望了。
手指末節內側表面的花紋結構。分為弓形紋、箕形紋、斗形紋三類。自胚胎第三個月形成后終身不變,各人不同,各指不同。指紋登記為現代各國普遍采用的人身同一認定手段,是刑事登記的一種。
1.戰國時名家公孫龍所提出的命題。指,指事物的抽象概念;物,指具體事物。
2.指明事物。
1.見"指環"。
1.指摘缺點。語本《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璧有瑕,請指示王。"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有《指瑕》篇。
1.猶言尋找事端,制造分裂。瑕,玉上的斑點。隙,裂縫。
1.對著,向著。
2.指點的方向。
1.謂天以景象示意。
1.指點笑謔或譏笑。
1.《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后用為典實。
1.古時飲宴的勸酒具。刻木為胡人狀,底銳,置盤中,推之不倒,欹側億,定后,視其所指者飲酒。唐元稹有《指巡胡》詩曰"遣悶多憑酒﹐公心只仰胡。挺身唯直指﹐無意獨欺愚。"
1.猶指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