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招引,挑逗。
2.
動詞
(言語、行動)觸動對方。
3.
動詞
誘使人喜歡或憎惡;致使。
1.
沾染;染上。
1.出自《九日侍宴樂游苑》詩晴軒連瑞氣,同惹御香芬。
2.出自《柳絮》詩二月楊花輕復微,春風搖蕩惹人衣。
3.出自《儒林外史》我就是“羊肉不曾吃,空惹一身膻”。
2.
牽扯;羈絆。
1.出自《柳絮》詩憑鶯為向楊花道,絆惹春風莫放歸。
2.出自《酒泉子》詞牽愁惹思更無停,燭暗香凝天欲曉。
3.出自《減字木蘭花·贈伎》詞只恐驚飛,擬倩游絲惹住伊。
4.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只消略略眼梢帶去,口角惹著,就算是十分殷勤好意了。
3.
招引,挑起。
1.出自《春思》詩蕩漾春風淥似波,惹情搖恨去傞傞。
2.出自《后山談叢》六一為布衣,客相之曰:“耳白於面,名則遠聞;唇不貼齒,一生惹謗。”
3.出自《水滸傳》到處便惹起事端,今日對眾兄弟說過,再不饒你!
4.出自《洪波曲》惹人注目的是在街道的墻壁上,或在馬路的正中,用瀝青粗大地寫著日本文的標語。
4.
觸犯;觸動。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大伯說話不知禮,我又不曾惹著你。
2.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倘使束在外層,誰也不敢惹他。
3.出自《菩薩的威力》歹人什么的,全不敢惹他。
1.謙詞。猶言敝人的心意。
1.孤梗。
1.喪妻的男子。
1.獨鳴。比喻特立獨行,不隨流俗。
①孤兒和寡婦老弱~。②孤獨~老人丨家里只剩下我一個~老婆子。
1.孤﹑寡﹑不谷,均為古代君主自謙之稱。《老子》"人之所惡,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戰國策.齊策四》"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是其賤之本與,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昔者王侯自稱孤寡不谷。"后用以代稱王侯。
1.泛指沒有勞動力而又無人贍養的人。語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方〉①顴骨。②腳掌兩旁突出的部分。
1.上部凸出下部尖削的臉。
1.即孤拐臉。
1.沒有妻子兒女,謂孤單無后。
1.孤寂的客舍。
1.遠處映射的光。
2.孤獨的光,單獨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
3.猶孤影。
1.指孤單的人。
1.孤立無援的國家。
1.孤兒。
1.出身低微。
2.指出身低微的貧寒士人。
3.家境貧寒無依。
4.孤立;孤單。
1.孤單的鴻雁。
1.僅存的花,唯一的花。
1.孤高的情懷。
2.獨特的見識。
1.見"孤拐"。
1.地位低微的官吏;未受知遇的遠臣。
1.孤獨惶惑。
1.孤獨無依的魂靈。
1.比喻沒有依靠,處境艱難的人。
1.舊時祭祀亡人所燒的冥紙。
1.獨有的功績。
1.猶孤旅。單身旅居在外。
1.孤兒和殘疾者。
1.獨自飛翔。
2.高升,騰達。
3.超逸;與眾不同。
1.猶絕技。
孤獨寂寞~難耐丨他一個人留在家里,感到十分~。
1.猶托孤。
2.獨身寄居他鄉。
古代君主自己謙稱為孤或寡人(‘孤家’多見于戲曲),現在用‘孤家寡人’比喻脫離群眾,孤立無助的人。
1.獨出的顛頂。
1.單人獨騎。謂獨自在外旅行。
2.指孤單。
1.亦作"孤劍"。
2.一把劍。亦借指單獨的武士。
1.孤苦低賤。
2.指孤賤的人。
3.猶輕賤。
1.一只角號。
1.孤傲不屈。
1.孤立的高山。
1.孤單;孤獨。
2.猶孤潔;孤高。
3.猶奇特。
1.孤高清白,潔身自好。
正直、直爽,不同流俗性情孤介。
1.特別求取上進,謂非常出色。
2.指成就突出﹑特別出色的人。
1.沒有他例可以比附的單條經文。
1.無可比附的單條經文和截斷的文句。唐宋科舉往往以此試士,是當時的@種流弊。
1.同"孤影"。
1.孤立,遠離其他事物。
2.指孤單。
3.寂寞;寂寥。
1.獨處,獨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