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同“邛”。
2.
小土山。
1.出自《詩·陳風·防有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
3.
毛病;弊病。
1.出自《詩·小雅·巧言》匪其止共,維王之邛。
4.
漢代西南少數民族名。
1.出自《難蜀父老》定笮存邛。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捶驅氐僰,寥狼邛莋。
3.出自《劍閣銘》南通邛僰。
5.
“邛邛駏虛”的省稱。參見“卭卭距虛”。
1.出自《楚辭·王逸〈九思·疾世〉》從邛遨兮棲遲。
6.
臨邛的省稱。
1.出自《文選·謝靈運〈還舊園作見顏范二中書〉》詩投沙理既迫,如邛愿亦愆。
2.出自《休沐重還道中》詩還邛歌賦似,休汝車騎非。
1.猶險峻。
1.亦作"崄?"。
2.險峻崎嶇。
3.指險峻崎嶇的山地。
4.喻人事艱險或人心險惡。
5.比喻心地險惡的人。
1.亦作"?些兒"。
2.即險些兒。差一點。
1.險峻不平。
2.比喻人心險惡。
1.險要。地勢險峻而處于要沖。
1.指危險。
1.險阻僻遠。
1.陰險狡猾。
1.險詐。陰險奸詐。
1.奸邪放縱。
1.險阻。道路險惡而有阻礙。
1.羽毛豐滿鮮明貌。
1.亦作"獫猲"。
2.泛指獵犬。歇,歇驕,短喙獵犬。
1.見"獫歇"。
同fd4fa瘛薄
1.歡喜的隱語。
1.蜆子的甲殼。
1.舊時蜑家幼女之稱。
1.常綠喬木。產我國廣西西南部﹐木質堅實細致﹐可供建筑﹑船艦﹑機械等用。為我國珍貴用材樹種之一。
1.蜆的俗稱。
1.用竹絲等扎成的刷洗用具。
1.很少。
1.很小﹐很淺。
1.脫光。
1.赤腳步行。
1.露出腳背。猶赤腳。
1.見"跣跗"。
1.跣足,赤腳。
1.揭露;暴露。
2.足趾裸露。
1.赤腳跳躍。
1.脫去鞋襪等,光著腳。
1.赤腳行走。
1.赤著腳作揖。
1.猶今之拖鞋。
1.赤腳行走。
1.赤腳;光著腳。
2.指光著的腳。
1.蘚苔斑駁。
1.施有簾幔的車子。
1.加有布罩的弓弩。古代儀仗所用。
1.網紋的帳子。
1.高昂貌。
1.御塵的布幔。又名遮塵。
1.指車馬的裝備物。
1.指車馬的裝備物。
1.水清深貌。
1.惡霸。
1.縣與鄙。均古代行政區劃之名。
2.泛指所屬之縣與鄙。
1.爵名。晉代侯﹑伯﹑子﹑男皆封以縣;歷代因之。南朝陳始加開國二字,稱為開國縣伯﹑開國縣子。元有縣子﹑縣男﹑無縣伯。明廢。
1.垂簾。指小戶人家。
1.一縣之行政長官。秦漢時人口萬戶以上的稱縣令,萬戶以下的稱"縣長"。唐宋以后有所更改,至民國時,又改稱"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