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今之拖鞋。
1.即鐵界箍。
1.鐵制的戒箍﹐僧人用以束額。
1.鋼筋。
1.形容非常緊密﹐沒有縫隙。
2.形容臉色嚴肅。
1.鐵的精華﹐純鐵。
1.西漢末一支農民軍的稱號。
1.古代官署名。掌材木鐵炭皮貨等物的供應。
2.鐵制的鋦子。
1.鐵樁。
2.比喻剛正嚴厲的人。
1.勇敢善戰的軍隊。
2.指北伐戰爭中葉挺所率的國民革命軍獨立團。因英勇善戰﹐所向無敵﹐故稱。
1.對鐵手杖的昵稱。
1.舊時占卜命相者的自夸之詞。謂其預測無不應驗。
2.形容強硬的言詞。
1.亦作"鐵礦"。
2.產鐵的礦山。
3.指含有鐵元素的礦石。
1.方言。鐵耙。
1.監獄。鐵﹐喻其禁錮嚴密。
1.古族名『時稱丁零﹐北魏時稱敕勒或鐵勒。隋時鐵勒各部分布于東至獨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廣大地區﹐分屬東﹑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與回紇為最著。
1.地雷的一種。雷殼用鐵制成。
1.鐵索﹐鐵鏈。用作拘系犯人的刑具。
1.即鐵利。
1.黑色的馬。
1.蒙古語音譯詞。首﹐頭。
1.亦名鐵栗木﹑鐵木。常綠喬木。高達30米。葉子披針形﹐花白色。木材暗紅色﹐質地堅硬。分布于東南亞一些熱帶地區﹐中國云南﹑廣西也出產。
1.形容巋然挺立﹐像鐵鑄的一樣。
2.指松林。
1.不可改易的先例。
1.指馬身上黑色的錢形斑點。為良馬的特征。
1.鐵制的箭靶。
1.鐵鎖鏈。用鐵環連串而成。
1.古代兵器名。形制如打麥用的連枷。
1.鐵制的馬甲。形似今之背心﹐前幅當胸﹐后幅當背。用作戎裝。
1.耳挖子的別稱。
1.契丹騎兵名。
1.西北部邊塞山名。
2.泛指險固的關隘。
1.菱角狀的尖銳鐵器。戰時置于路上或水中。用以刺傷敵方人馬。亦稱"鐵菱角"。
1.見"鐵菱"。
1.車軸頭上的鐵箍。
2.鐵制的籠子。用作刑具。
3.比喻沒有人身自由的社會環境。
1.鐵制的火爐。
2.鐵匠所用的爐子。用以燒軟或熔化鐵塊﹑鐵器﹐便于鑄造加工。
1.船上收放篷帆的鐵轆轤。
鐵路網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鐵路線。凡能保證全國運輸聯系,并具有重要政治、經濟和國防意義,或達到規定客貨運量的鐵路,都屬于鐵路干線。
由相互聯結的鐵路干線、支線、聯絡線和鐵路樞紐構成的鐵路網絡系統。一個國家或地區鐵路運輸發達程度可用鐵路網密度,即每百平方千米的鐵路千米數來衡量。
由鐵路干線分支出來的次要鐵路線。一般只有一端與鐵路網接通,有些工礦企業和林業專用鐵路亦屬支線的一種。
1.鐵鑄的車輪。佛教傳說地獄中擠壓惡鬼的刑具。
2.佛教語。指轉輪王的四寶(金﹑銀﹑銅﹑鐵四輪)之一。此四寶分領四大洲﹐鐵輪王領南閻浮提之一洲。
1.一種古代兵器。首尾有刃﹐用于馬上格殺。
1.見"鐵落"。
1.鐵罐子。
2.亦作"鐵洛"。打鐵時飛濺出的鐵屑。古代中醫認為可入藥。
1.配有鐵甲的戰馬。有時亦指雄師勁旅。
2.檐鈴。懸于檐間的鈴﹐風吹發聲。
同金戈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和銳利的戈矛。形容軍隊雄壯的姿態鐵馬金戈當年勇。
1.亦作"鐵貓"。
2.古代的一種攻城器具。
3.古時救火的一種器具。
4.鐵錨。
1.救火用的鐵鉤。
2.鐵錨。
1.清朝俗稱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
1.用鐵皮包裹著的門坎。唐李綽《尚書故實》﹕"﹝智永禪師﹞積年學書﹐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并請題頭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鐡門限。"后用為來訪請益者多之典。
2.唐王梵志《世無百年人》詩﹕"世無百年人﹐強作千年調。打鐵作門限﹐鬼見拍手笑。"原謂打鐵作門限﹐以求堅固﹐后即用"鐵門限"比喻人們為自己作長久打算。
3.比喻生活經歷對人的影響和局限。
1.指南朝陳智永禪師的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