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旁邊。
1.出自《詩·召南·殷其靁》殷其靁,在南山之側。
2.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3.出自《臨江仙》詞暮蟬聲盡落斜陽,銀蟾影桂瀟湘,黃陵廟側水茫茫。
4.出自《殘春》出了驛站,白羊君引我走了許多大街和側巷,彼此都沒有話說。
2.
用作謙詞。參見“側聞”、“側想”。
1.出自佚文《維持小學之意見》側惟共和之事,重在自治,而治之良否,則以公民程度為差。
3.
傾斜。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一》側耳而聽。
2.出自《七發》橫暴之極,魚鱉失勢,顛倒偃側。
3.出自《東都遇春》詩坐疲都忘起,冠側賴復正。
4.出自《游龍門記》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
5.出自《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顏俊﹞一頭想,一頭取鏡子自照。側頭側腦的看了一回,良心不昧,自己也看不過了。
6.出自《有志者》夫人在樓下輕手輕腳料理些雜務,時時側著耳朵聽。
4.
不公正;不正派。
1.出自《書·洪範》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2.出自《尊隱》朝士僝焉偷息,簡焉偷活,側焉皇皇商去留,則山中之歲月定矣。
5.
僻遠。參見“側陋”。
1.出自《贈王太常》詩側同幽人居,郊扉常晝閉。林閭時晏開,亟回長者車。
6.
獨;特。參見“側席”。
1.出自《儀禮·聘禮》公側襲受玉於中堂,與東楹之間。
7.
瘞埋。一說側為廁。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崔氏側莊公于北郭。
2.出自《隨園隨筆·諸經》三《傳》多古字,余嘗戲集之。在《左氏》則……埋曰側。
3.出自《經義知新記》襄十五年《傳》:“崔氏側莊公于北郭。”側與廁同。
8.
藏伏。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處窮僻之鄉,側溪谷之間。
9.
輕微。
1.出自《玉樓夢·聞笛》詞玉樓十二春寒側,樓角暮寒吹玉笛。
10.
漢字筆畫中“點”的古稱。參見“永字八法”。
1.出自《法書通釋?八法》側者,點也。而謂之側者,側下筆使筆鋒右顧,審其勢而側之,故名。
11.
通“惻”。悲傷。
1.出自《楚辭·九歌·湘君》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1.遠行的馬車。鞅,套馬的皮帶,借指馬車。
1.遠行的車。
1.亦作"征繇"。
2.賦稅與徭役。
1.見"征徭"。
1.猶證據。要,核實之辭。
1.旅人之衣。
2.出征將士之衣。
3.泛指軍服。
1.賦稅與徭役。
2.指徭役。
3.行役。
1.召往。
1.指宮﹑商﹑角﹑征﹑羽五音中的征音級。
1.征夫的歌。
1.征召任用。
2.引用;引證。
1.猶證驗,應驗。
1.遠行的馬車。纓,套馬的革帶,駕車用,借指馬車。
1.惶恐不安貌。
1.謂被征召任用。
1.征召任用。
2.引用。
3.國家依法將個人或集體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產資料收歸公用。
1.引證比喻。
1.招買。謂招徠顧客。《周禮.地官.司市》"以量度成賈而征儥,以質劑結信而止訟。"鄭玄注"征,召也。儥,買也。物有定價,則買者來也。"賈公彥疏"儥買之物賈定,則召買者來。故云征儥也。"一說賣貨不相欺。見清俞樾《群經平議.周禮》"司市"。
1.遠行人乘的車。
1.招怨。
1.猶戰云。比喻戰爭的氣氛。
1.長途運輸。
1.收債。
1.出征作戰。
1.征召,征聘。
1.征求召集。
1.征候,先兆。
1.亦作"征棹"。
2.指遠行的船。
1.戰陣。
1.魏晉以來,將軍﹑大將軍的稱號,有征東﹑鎮東﹑征西﹑鎮西之類,監臨軍事,守衛地方,總稱征鎮。
2.指征鎮統轄的地區或人民。
1.古代哲學概念。謂通過"心"的思維活動,對耳﹑目﹑鼻﹑口等感官得來的認識進行分類﹑辨別﹑取舍,進一步認識客觀事物。
1.見"征彸"。
1.亦作"征忪"。亦作"征伀"。
2.驚惶失措貌。
1.衷衣,貼身小褲。
1.指遠行的車。
1.討伐。
1.謂交往過從。
2.特指不務正業,唯在吃﹑喝﹑玩﹑樂上的往來。
3.追隨;追求。
1.行裝。
1.征收租稅。
1.舊時對退職官吏的敬稱。
1.同"置之度外"。
1.兵家用語。謂將軍隊置于絕境,則將士必為求生而殊死戰斗。語本《孫子.九地》"陷之死地然后生。"李筌注"兵居死地,必決命而斗以求生。"
1.儒家哲學用語。語出《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鄭玄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宋朱熹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參見"致良知"。
1.集中注意力;一心一意。
2.謂振奮士氣。
1.使國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
1.細潤光滑貌。
1.猶致君。
1.構成其罪;獲罪。
1.古時天子祭祀后﹐將祭肉賞賜諸侯﹐以示禮遇。
2.臣子祭祀后﹐將祭肉奉獻給國君﹐表示為君王和國家添福。
1.獻贈的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