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惶恐不安貌。
1.借以成形。
1.資質;天性。
1.需求。
2.維持生計的必需品。
1.資歷;資格。
1.亦作"資敘"。
2.謂按規定的等級次第授予官職。
1.積蓄的資財。
1.積蓄的資財;物產資源。
1.求學。
2.資性才學。
1.資財生命。
1.我國新人化石。1951年在四川省資陽縣黃鱔溪發現,故名。
1.猶敬仰。
1.猶供養。
1.資財產業。
2.謂以錢財﹑物資資助。
1.役力。
1.利益。
2.增益。
1.見"資蔭"。
1.錢財費用。
2.憑借;借以。
1.才能和謀略。
1.贈給,送給。
1.養育。
1.資助,支援。
1.佛教謂資助修行的外緣(衣食住)。
①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②計算機系統中的硬件和軟件的總稱。如存儲器、中央處理機、輸入和輸出設備、數據庫、各種系統程序等。由操作系統進行系統的、有效的管理和調度,以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工作效率。
一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各經濟部門、各地區、各種用途上的分配。資源的最優配置是要將資源用于生產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組合上,同時把資源分配給生產效率最高的使用者,以有限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實現資源配置的方式有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兩種。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市場機制是較為有效的方式。
以國家礦產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為對象所課征的稅。開征資源稅,旨在使自然資源條件優越的級差收入歸國家所有,排除因資源優劣造成企業利潤分配上的不合理狀況。中國資源稅目前的征稅范圍包括礦產品和鹽兩大類。
1.猶補給。
1.糧餉。
1.資財和房舍。
1.物資和軍械。
1.準繩,標準。
1.幫助治理國政。
2.官職名。宋代置資政殿大學士,授予罷政的宰相或其他大臣。簡稱"資政"。
3.官職名。金置資政大夫一職,系正三品的文散官。元改為正二品。明清皆因之。
4.官職名。民國時期,總統府亦置資政若干人,由總統選聘,以備隨時咨詢。
清政府預備立憲時設立的中央咨議機關。1910年開院,議員由清政府指派和各省咨議局推選,多為皇親貴族和官紳。議決事項須經皇帝批準始有效。貌似資產階級議會,實為清政府御用機關。清帝退位后解散。
1.指資財,費用。
1.致治。
2.資助修治。
書名。編年體史書。北宋司馬光著。成書于1084年。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取材極廣,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亦記載經濟、文化等。
①稟性;素質資質忠直。②姿態容貌資質端麗。
1.資歷和品級。
1.謂資助財物。
1.實行忠義之道。
1.猶輜重。
1.幫助;提供。
2.以財物幫助。
1.嫁妝。
1.備辦旅費﹑盤纏。
2.指旅費;行李。
3.嫁妝。
1.記載資歷的文件。
1.取用無度。
在山東省中部,膠濟鐵路經此。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52年設市。人口2574萬(1995年)。富煤、鐵、鋁土等礦產。工業發達,有采礦、石油化工、鋼鐵、陶瓷等工業。有齊國都城遺址(臨淄)、桓公臺、齊陵、管仲墓、晏嬰冢等名勝古跡。
1.污染侵蝕。
1."涅而不淄"與"磨而不磷"的略語。謂染而不黑,磨而不薄。喻操守。堅貞。
1.僧徒。因僧人多穿黑衣,故稱。
1.語出《論語.陽貨》"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淄,通緇◇以"淄涅"比喻污點或不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