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屢次;連續幾次;次數多。
2.
見“頻率”。在一定的時間或范圍內事物重復出現的次數。
3.
形容詞
多次。
1.
皺眉。
1.出自《易·巽》頻巽,吝。
2.
用同“嚬”。張口。參見“頻伸”。
1.出自《禮記?少儀》君子欠伸
2.出自《睡覺》詩轉枕頻伸書帳下,披裘箕踞火爐前。
3.出自《新唐書?裴均傳》入臥內,自謂待己至厚,徐觀后榻有頻伸者,乃均也。
4.出自《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年則大耄,氣蓋坐人。笑談待終,曾不頻呻。
3.
危急;急切。
1.出自《詩·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2.出自《逸周書·文酌》三頻:一頻祿質沸,二陰福靈極,三留身散真。
3.出自《皇朝五經匯解》《周書·文酌解》“三頻”孔晁注云:“頻,數也?!薄l頻、數數、汲汲、比比,義皆為急數。
4.
并列。參見“頻行”。
1.出自《國語?楚語下》百嘉備舍,群神頻行。
5.
屢次;接連。
1.出自《列子·黃帝》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列子曰:“汝何去來之頻?”
2.出自《文心雕龍·正緯》商周以前,圖箓頻見。
3.出自《論天旱人饑狀》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柳太守〕頻對人講,或有奉承他的解意了,購求來送他,未可知。
5.出自《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那禍福轉移,關系改變的場子(scene)也是愈換愈頻,愈后愈捷。
6.
接近;靠近。
1.出自《馬汧督誄》百姓流亡,頻於涂炭。
2.出自《三月十九日有事于鉆宮時聞緬國之報》詩年年沾灑頻寒食,咫尺龍髯近帝旁。
3.出自《儲玟躬傳》大水,自湘陰下,頻洞庭郡縣,圩岸盡決,流民滿涂。
7.
方言。貧嘴,愛多說廢話或開玩笑的話。
1.出自《夢中婚》甲:笑褒姒,恨妲己,病西施,醉楊妃。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長得是摩其登、漂其亮、剪其頭、燙其發!乙:你還有法兒頻哪?
8.
姓。漢代有頻暢。見《通志·氏族略》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萬姓統譜?真韻》頻,漢有酒泉太守頻暢。
9.
指先后。
1.出自《后漢書?周磐傳》和帝初,拜謁者,除任城長,遷陽夏、重合令,頻歷三城,皆有惠政。
2.出自《褚淵碑文》丹陽京輔,遠近攸則;吳興襟帶,實惟股肱;頻作二守,并加蟬冕。
1.書信的草稿。
1.軍隊駐扎和管轄的地區。
1.唐代授官皆給告身,未有告身之前,先給文書以為憑證,稱信牒。
1.舊時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作為憑證的聘禮。
1.復姓。
1.消息,音信。
1.真實而有依據。
1.真實而有根據。
1.見"信旛"。
1.亦作"信幡"。
2.古代題表官號﹑用為符信的旗幟。
1.群眾來信來訪的簡稱。指人民群眾致函或走訪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并要求解決某些問題。
1.裝書信的封套。
信仰敬奉信奉宗教|信奉真理。
1.信服。伏,通"服"。
1.即信鷗。
1.相信佩服。
1.用作憑證的符節。
1.經過訓練,專門用來傳遞書信函件的家鴿。又叫"傳書鴿"。
1.佛教禮懺時擊鼓以喚起虔敬信仰之心,故稱此鼓為信鼓。
1.官員禱神時表示虔誠的自稱。
1.引信。炮彈﹑炸彈﹑地雷等爆炸物上的一種引爆裝置。
1.相傳周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為六瑞之一,侯爵所執。信,通"身"。
1.書信。
①用動作、光、聲音、電波等傳遞的信息起義信號|電視信號。②指某種現象出現前的征兆漲潮的信號|發生地震的信號。
頻率穩定、諧波失真低,且頻率和電平均能連續可調的正弦波振蕩器。分音頻和射頻兩類信號發生器。輸出為正弦電壓,輸出阻抗低,可加接各類負載。有時也備有功率擋輸出。在研制和測量電子電路和設備時用作信號源。
1.軍隊﹑艦船﹑海港﹑工地等用來傳達信號﹑進行聯系的旗幟。
1.音信,消息。
1.傳送書信的鴻雁。
1.誠實敦厚。
1.匯兌方式之一。甲地銀行或郵電局受匯款人委托,將匯款委托書寄交乙地付款銀行或郵電局,通知該地的指定收款人,簽具收條,領取款項。
1.大家都認為可靠的貨物。
2.猶言信物。
1.信義及于豚和魚,形容信義昭著,無微不及。
1.信紙。
1.書信。
1.郵遞或帶交的函件。多指書信。
1.作為憑證的令箭。
1.以信義相交。
1.猶信足。
1.使者所持的符節印信。
2.忠貞的節操。
1.佛教謂對佛法心無疑慮﹑明見其理為信解。
1.誠信謹慎。
1.信奉崇敬;信任敬重。
1.舊時民間代人寄遞信件的一種機構。自郵局普遍設立后,逐漸停廢。
1.佛教禪宗傳法,授衣缽以為憑信,因稱衣缽為信具。
1.相信而當作依據。
2.真實可信的證據。
1.誠實的國君。
1.確考,清楚地證明。
1.隨口。謂出言不加思索。
1.見"信口開合"。
1.見"信口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