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屢次;連續(xù)幾次;次數(shù)多。
2.
見“頻率”。在一定的時間或范圍內事物重復出現(xiàn)的次數(shù)。
3.
形容詞
多次。
1.
皺眉。
1.出自《易·巽》頻巽,吝。
2.
用同“嚬”。張口。參見“頻伸”。
1.出自《禮記?少儀》君子欠伸
2.出自《睡覺》詩轉枕頻伸書帳下,披裘箕踞火爐前。
3.出自《新唐書?裴均傳》入臥內,自謂待己至厚,徐觀后榻有頻伸者,乃均也。
4.出自《太子賓客致仕陳公神道碑銘》年則大耄,氣蓋坐人。笑談待終,曾不頻呻。
3.
危急;急切。
1.出自《詩·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2.出自《逸周書·文酌》三頻:一頻祿質沸,二陰福靈極,三留身散真。
3.出自《皇朝五經匯解》《周書·文酌解》“三頻”孔晁注云:“頻,數(shù)也。”……頻頻、數(shù)數(shù)、汲汲、比比,義皆為急數(shù)。
4.
并列。參見“頻行”。
1.出自《國語?楚語下》百嘉備舍,群神頻行。
5.
屢次;接連。
1.出自《列子·黃帝》數(shù)月,意不已,又往從之。列子曰:“汝何去來之頻?”
2.出自《文心雕龍·正緯》商周以前,圖箓頻見。
3.出自《論天旱人饑狀》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柳太守〕頻對人講,或有奉承他的解意了,購求來送他,未可知。
5.出自《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那禍福轉移,關系改變的場子(scene)也是愈換愈頻,愈后愈捷。
6.
接近;靠近。
1.出自《馬汧督誄》百姓流亡,頻於涂炭。
2.出自《三月十九日有事于鉆宮時聞緬國之報》詩年年沾灑頻寒食,咫尺龍髯近帝旁。
3.出自《儲玟躬傳》大水,自湘陰下,頻洞庭郡縣,圩岸盡決,流民滿涂。
7.
方言。貧嘴,愛多說廢話或開玩笑的話。
1.出自《夢中婚》甲:笑褒姒,恨妲己,病西施,醉楊妃。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長得是摩其登、漂其亮、剪其頭、燙其發(fā)!乙:你還有法兒頻哪?
8.
姓。漢代有頻暢。見《通志·氏族略》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萬姓統(tǒng)譜?真韻》頻,漢有酒泉太守頻暢。
9.
指先后。
1.出自《后漢書?周磐傳》和帝初,拜謁者,除任城長,遷陽夏、重合令,頻歷三城,皆有惠政。
2.出自《褚淵碑文》丹陽京輔,遠近攸則;吳興襟帶,實惟股肱;頻作二守,并加蟬冕。
1.見"旒旌"。
1.有垂旒與黽纊為飾的帝王冠冕。亦借指帝王視聽。
2.借稱帝王。
1.即冕旒。
2.謂戴冕旒。
3.借稱帝王。
1.指銘旌。
1.喪葬時用的銘旌與翣柳。
1.旒旗的垂飾。
1.借稱帝王。旒為帝王的冕旒﹐扆為帝王座位后的屏風﹐故稱。
2.借稱帝位。
1.指銘旌。
1.旌旗的垂飾。系結于旌旗之上。喻附屬﹐附贅。
1.散步。
1.見"遛達"。
隨意散步飯后上街遛達了一會。
1.帶著狗散步。
1.方言。走走;溜達。
牽著馬慢慢走,使馬解除疲勞或減輕病勢。
〈方〉(~兒)飯后散步,幫助消化。
1.方言。跑,走動。
1.方言。散步。
散步您到哪兒~去啦?ㄧ晚飯后到公園遛了個彎兒。也作蹓彎兒。
1.方言。早晨散步。
分餾石油、煤焦油等液體時,在一定溫度范圍內蒸餾出來的成分。分餾石油,溫度在50-200℃之間的餾分是汽油,溫度在200-310℃之間的餾分是煤油。
1.即驊騮。
1.黑鬣黑尾的紅馬。
炮身較短、初速小、彈道彎曲的火炮,可用來射擊各種地形上不同性質的目標。
1.石榴房中多子,用喻祝人多子之意。
1.石榴花似的紅色。
1.石榴花。
2.據(jù)《南史.夷貊傳上.扶南國》載,頓遜國有酒樹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甕中,數(shù)日成酒◇以"榴花"雅稱美酒。
1.猶榴花酒。借指酒。
1.臺名。三國吳孫權所建。
1.指石榴花。因其花鮮艷似錦,故稱。
1.石榴子。
1.常綠喬木。葉子長橢圓形,表面光滑,背面生鱗片。果實球形,表面有很多硬刺,果肉味美,為熱帶著名果品之一。原產馬來西亞,我國廣東﹑海南也有。
1.象聲詞。
1.指宋時回道人以石榴皮題詩于湖州歸安東林隱士沈思(即沈東老)庵壁事。
1.紅如榴花的裙子。
1.石榴的果實。
炮彈的一種,彈壁薄,內裝黑色炸藥和小鋼球、鋼柱鋼箭等,彈頭裝有定時的引信,能在預定的目標上空及其附近爆炸,殺傷敵方的密集人馬。也叫霰彈、子母彈、群子彈。
1.指石榴花。
1.石榴的子實。
1.風凜冽貌。
1.風吹貌。
2.形容動作輕疾如風。
3.象聲詞。多形容風聲。
1.指疾風。
1.機體內長出的一種腫塊。
1.模擬其形的以榓槐瘤制的酒樽。或有銅鑄制品。
1.牛的一種。形狀跟普通牛相似﹐肩上有瘤狀突起。力氣大﹐用做力畜。肉和乳均可食用。
1.血氣滯留﹑組織增生所形成的囊狀的瘤子。
2.樹木外皮隆起的塊狀物。
1.體表或筋骨間增生的肉疙瘩。
2.比喻多馀無用的事物。
腫瘤。
1.一種用鋁和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料。常見的有綠色和金黃色兩種。
1.用金子的溶液涂飾器物的一種方法。將金子溶解在水銀里﹐涂在器物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再用瑪瑙軋光。參見"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