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人的眉毛以上頭發以下的部分,也指某些動物頭部大致與此相當的部位。通稱額頭。
2.
名詞
牌匾。
3.
名詞
(é)姓。
4.
名詞
規定的數目。
5.
名詞
某些物體上靠近頂端的部分。
1.
額頭。眉上發下部位。
1.出自《西京賦》修額短項,大口折鼻,詭類殊種。
2.出自《北齊書·平秦王歸彥傳》文宣嘗見之,怒,使以馬鞭擊其額。
3.出自《隔膜·小病》我撫伊的額,只覺觸手的熱。
2.
物體上首接近頂端的部分。
1.出自《酬任疇協律夏中苦雨見寄》詩濕煙凝灶額,荒草覆墻頭。
2.出自《新唐書·李適之傳》刻石著功,詔永王璘書,皇太子瑛署額。
3.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兩崖隘肩,崖額飛泉,俱從人頂潑下。
4.出自《百合花》只見堂屋里靜靜的,里面一間房門上,垂著一塊藍布紅額的門簾。
3.
匾額。
1.出自《筆陣圖》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
2.出自《寄杭州靈隱寺宋震使君》詩僧房謝朓語,寺額葛洪書。
3.出自《茶余客話》禮部堂“夙夜匪懈”額,工部節鎮庫“捧日亭”額,皆嚴分宜所書。
4.
指題寫匾額。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九》洞內架廬三層,皆五楹,額其上曰“云巖寺”。
5.
規定的數目。
1.出自《舊唐書·孝友傳·崔衍》舊額賦租,特望蠲減。
2.出自《上運使孫司諫書》犯者不休,告者不止,糶鹽之額不復於舊,則購之勢未見其止也。
3.出自《圣武記》西藏額設馬步兵六萬四千。
6.
查名斥責。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雀兒被額,更害氣噴(賁),把得問頭,特地更悶。
2.出自《封氏聞見記·查談》會有中使至州,琯(房琯)使昌藻(宋昌藻)郊外接候,須臾卻還,云“被額”。房公澹雅之士,顧問左右:“何名為額?”有參軍亦名家子,斂笏而對曰:“查名詆訶為額。”
7.
引申喻高。參見“額額”。
1.出自《依韻和韓子華陪王舅道損宴集》來望野與通,古城何額額。
1.漢武帝時汾陰出寶鼎﹐群臣上壽賀帝曰﹕"陛下得周鼎。"吾丘壽王獨曰非周鼎。武帝召而問之。壽王曰﹕"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所以與漢﹐乃漢寶﹐非周寶也。"事見《漢書.吾丘壽王傳》◇以"議鼎"為稱人才識卓異之典。
1.評議衡量。
1.論議裁斷。
1.猶核準。
1.謂議定其罪給以處罰。
1.斟酌法度﹔討論法制。
1.論議并答復。
1.謀略才干。
1.奏議的草稿。
1.謀議革除﹑裁撤。
1.古刑法中八議之五。謂對有大功之人﹐審議其功勛以減免刑罰。
2.論功。
1.買賣雙方或同業共同議定貨品購買數量或價格。
1.古刑法八議之一。謂對皇帝的故交舊友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刑罰。
1.言官﹔諫官。
1.古刑法八議之一。對顯貴進行特別審議以減免刑罰。
1.見"茵陳"。
1.香名。相傳產于西域。
1.氤氳。氣彌漫貌。
1.茵和鼎是寢食之具。亦借指起居飲食。
1.亦作"茵憑"。
2.車蓐與車軾。
1.車蓐和車軾。
1.《梁書.儒林傳.范縝》"﹝范縝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于茵席之上,自有關籬墻落于糞混之側。"后因以"茵溷"比喻人的好壞不同的際遇。
1.帳帷。
1.見"茵馮"。
1.指寢食。
1.見"茵褥"。
1.亦作"茵蓐"。
2.床墊子。
1.車蓐與車軾。
1.亦作"茵席"。
2.褥墊;草席。
1.指侍奉的近臣。
1.莞草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茵蕷》。
1.(蔭今讀yīn)遮蔽;隱蔽。
2.庇蔭。
1.猶蔭敘。謂因先世蔭庇補官。
1.先輩遺下的德澤。
1.有世蔭的門第。
1.猶蔭敘。謂因先世蔭庇被征調任官。
1.舊指因先代的功勛而受封。
1.謂自附于豪強之家以求蔭庇。
1.猶蔭庇。
1.陰干。置物于通風而不直接承受陽光處,使漸漸干燥。
1.憑上代功勛而獲得的官職。
1.中國封建社會中官僚﹑貴族﹑地主﹑豪紳依仗特權和勢力控制的一部分戶口。東漢時的奴客﹑僮客,魏晉時的佃客,唐中葉以后的莊客,都屬蔭戶。
1.因先輩功勛而得的官籍。
1.即蔭生。
1.即蔭生。
1.猶蔭籍。
1.地窖。
1.沒有曬著太陽而涼爽。
1.因受長輩蔭庇而擁有權勢。
1.謂陽光照射不到的陰暗屋舍,如窯洞﹑地窖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