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覆蓋在肩背上。
2.
動詞
打開;散開。
3.
動詞
裂開。
4.
動詞
比喻蒙上。
5.
動詞
分開;散開。
1.
“被”的今字?!傲憽钡慕褡?。
2.
指披屋。
1.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這么外邊三間,帶這小廂房,里邊兩個披。
3.
分割。
1.出自《左傳·昭公五年》殺適立庶,又披其邑。
2.出自《新唐書·曹華傳》時朝廷披鄆為三鎮。
4.
劈開;裂開。
1.出自《史記·五帝本紀》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
2.出自《列女傳·聶政姊》﹝聶政﹞恐禍及姊,因自披其面,抉其目,自屠刎而死。
3.出自《籠鷹詞》云披霧裂虹霓斷,霹靂掣電捎平岡。
5.
撥動;打開。
1.出自《漢武故事》上令開其手,數百人擘,莫能開,上自披,手即申。
2.出自《雜詩》披軒臨前庭,嗷嗷晨雁翔。
3.出自《侍宴安樂公主山莊應制》詩骎骎羽騎歷城池,帝女樓臺向晚披。
4.出自《侍宴安樂公主山莊應制》詩聊一趨后洞之內,披其外扃,還入下洞之底。
5.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聊一趨后洞之內,披其外扃,還入下洞之底。
6.出自《家》他走進了梅林,踏著散落在地上的花瓣,用手披開垂下的樹枝,在梅林里面慢步閑走。
6.
折斷;割斷。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三》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傷其心。
2.出自《后漢紀·獻帝紀一》﹝董卓﹞誘北降者三百余人,於坐中先披其舌,或斬其手,或鑿其眼。
3.出自《齊民要術·插梨》梨枝葉茂,遇大風則披。
4.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雜說》不大其干,而眾其枝,干乃速披。
7.
翻開;翻閱。
1.出自《東都賦》握乾符,闡坤珍,披皇圖,稽帝文。
2.出自《南史·蕭思話傳》宣帝嘗披奏事,指引署名曰:‘此字筆趣翩翩,似鳥之欲飛。
3.出自《上襄陽于相公書》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
4.出自《詩法一首示黃生》欲己有作,必先有蓄,名篇佳制,手披口吟,非沉浸於中,必不能炳著於外。
8.
開辟。
1.出自《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
2.出自《先公墓志銘》郡有湖號廣德,古鐘水以溉旱,唐季壞漏不補,披為田。
9.
散去。
1.出自《后漢書·種劭傳》劭怒,稱詔大呼叱之,軍士皆披,遂前質責卓。
2.出自《元和圣德詩》軍其城下,告以福禍,腹敗枝披,不敢保聚。
3.出自《明史·太祖紀一》羽翼既披,平江勢孤,立破矣。
10.
披露;陳述。
1.出自《酬從弟惠連》詩末路值令弟,開顏披心胸。
2.出自《祭晁少卿文》會合乖闊,則有書問,開紙披辭,猶若際遇。
3.出自《明史·祁彪佳傳》彪佳披肝膈,勉以忠義,共獎王室。
4.出自《秋日寄淮陰吳嵩山》詩論交披素心,如水得真味。
5.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紙私函將意去,五中深慮向君披。
11.
分析;辨析。參見“披究”。
1.出自《魏書·禮志一》臣等承旨披究往說,各有其理。
12.
覆蓋或搭衣于肩。
1.出自《九懷·昭世》襲英衣兮緹褶,披華裳兮芳芬。
2.出自《詩》雍容美少年,博覽諸經史……冬披破布衫,蓋是書誤己。
3.出自《創業史》快去吧!我披棉襖,你不披棉襖,當心涼著!
13.
撇動嘴唇。表示輕視或不相信。
1.出自《官場現形記》老頭子把嘴一披道:“你闊!你太爺要賞他們!”
2.出自《陀螺》五小姐的嘴唇披了一下,表示極不以為然。
3.出自《同鄉們·夏夜夢》她媽媽披著下唇談到那位姓馬的:“那個馬先生準有點瘋病?!?/p>
14.
同“批”。手擊。
1.出自《卓文君》紅簫[披秦二頰]:“你真膽大!別人看見怎好?”
15.
傍;靠近。參見“披山”。
1.出自《三朝北盟會編》統制范瓊於陳州門外,披城屯兵數千。
1.鹿行的小徑。
1.指鹿在夏天新生淺毛的皮。
1.鹿皮做的大衣。常用為喪服及隱士之服。
1.穿的是粗陋的皮裘,而且不完整。形容生活儉樸。
雄性梅花鹿或馬鹿等未骨化的幼角。是一種強壯滋補劑。性溫,味甘咸。能益腎助陽、補益精血、強筋健骨。主治陽痿、遺精、腰膝酸軟等癥。
1.邊塞。
1.如鹿一樣奔散。
1.鹿和豬。比喻山野無知之物。
2.比喻愚蠢的人。
3.比喻好群聚的人們。
1.蟱頤山上鹿群聚集之處。
1.像鹿那樣驚疑﹑警惕地注視。
1.傳說中的獸名。
1.即菩提樹。也譯作阿沛多羅樹。釋迦牟尼在此樹下得道成佛。
1.見"鹿死不擇音"。
1.指庇蔭的地方。音,通"陰"。鹿到了快要死的時候﹐不選擇庇蔭的地方。比喻只求安身,不擇處所。亦比喻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1.鹿的胎。
2.指鹿胎弁。唐時為五品以上官員所服。
3.蔥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蔥》。
1.用胎鹿皮制成的頭巾。
1.古臺名。別稱南單之臺。殷紂王貯藏珠玉錢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朝歌鎮南。
2.山名。傳說中的山名。
3.山名。在今河南省臨汝縣境。
1.鹿腿。
2.草名。
3.山名。在今河南省宜陽縣東南,一名非山。
1.即鹿場。
1.見"鹿鋌"。
1.亦作"鹿挺"。
2.《左傳.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后以"鹿鋌"比喻為赴險犯難。
1.指鹿頭關。
1.古關名。唐置,在四川省德陽市鹿頭山上,為西川防守要地。
1.指鹿頭關。
1."指鹿為馬"的略語。
1.鹿的尾巴。舊時珍貴食品。
1.鹿形花紋。
1.漢華佗所創五禽戲之一。
1.見"鹿銜草"。
1.草名。
1.設置障礙物的巷道。
1.古時華貴的彩織物。
1.意謂一會兒像鹿一樣柔馴,一會兒像豬一樣兇暴。形容狡詐。
1.古種族名。
2.即鹿野苑。
1.指東漢龐德公隱居鹿門山事。
1.飼養鹿的園囿。
1.傳說中的魚名。
1.鹿角下端堅如玉,故名。
1.即鹿野苑。
2.養鹿的園囿。
1.飼養鹿的園囿。
2.古苑名。在今山西省大同縣北。
3.地名。
4.即鹿野苑。
5.指僧園﹑佛寺。
1.鹿皮制成的頭巾。多為隱士所戴。
1.圈欄。亦指障礙物。
1.軍營的防御物。
樹木干枝植于地上而形成的障礙物,軍事上用于阻擋敵人行進。因形似鹿角,故名。
1.古代行射禮時用以盛筭之具??棠緸橹嗡坡?,背有孔,中空,故名。射中,納筭于口以記數。
1.黃精的別名。
1.見"鹿角爪"。
1.比喻心跳快速。
1.船的桅桿上絞動帆的裝置。
1.鹿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