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慚愧。
1.
慚愧。
1.出自《方言》恧,慚也……山之東西,自愧曰恧。
2.出自《封禪文》蓋周躍魚隕航,休之以燎,微夫此之為符也,以登介丘,不亦恧乎?
3.出自《幽憤詩》內負宿心,外恧良朋。
4.出自《寄吳沖卿》詩揆才最不稱,饕寵寧無恧?
5.出自《〈郡齋讀書志〉序》聊以步姚趙之后塵,而滿錢瞿之夙愿。若以不賢識小譏之,則余滋恧矣。
1.靜神,使心神安靜。
1.亦作"凈室"。
2.清靜干凈的房間。多指寺廟中供歇息的房間。
1.洗手。
2.大小便的委婉說法。
1.道教和佛教貯清水洗手或作法用的瓶。
1.佛教經典中稱能使濁水澄清的寶珠。也稱"浄摩尼珠"。經中常用以比喻慈心和信心。
1.潔白。
1.佛教語。佛所居住的無塵世污染的清凈世界。一名佛土。多指西方阿彌陀佛凈土。
1.見"凈襪"。
1.凈室。
1.洗凈。
1.佛教語。謂清凈無垢之心。
1.佛教信徒。
1.佛教語。謂修行。亦指清凈的戒行。
1.素席。
1.佛教語。即法眼。
1.潔浄的衣服。
1.指德性純一。
1.佛緣。
2.寺名。在江蘇省丹徒縣五州山。晉永熙中建。又名因勝寺,宋代改稱顯慈寺。寺中有觀石﹑臥云二亭。
1.佛寺。
1.佛教語。原指彌陀所居之凈土,后為寺院的別稱。
1.寺院。
1.指僧人。
1.潔凈地直立著。
1.佛寺。
1.亦作"凈罪"。
2.洗除罪惡。
1.猶言本小末大。舊時喻臣下的力量大于君上。
小腿內側的長骨,上端和下端膨大,中部的橫斷面為三角形。(圖見〖骨骼〗)
1.硁硁。固執貌。
1.謂物之細微者。猶言一絲一毫﹐多指個人得失。
1.猶脛如。
1.強直貌。
1.指腿。
1.形容奔走辛勞之甚。
1.套褲。
1.清靜。心地潔凈,不受外物干擾。
2.清靜。安定不煩。
1.捐給寺廟的錢財。
1.禪床。
1.寧靜而空曠的樣子。
1.僧人剃發之稱。
1.釋迦牟尼之父。相傳為古代北天竺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國王。
1.佛國。
1.談佛之言。亦稱法話。
1.干凈,清潔。
1.一點不剩。
1.佛陀。
2.佛教謂心無妄念,對境不迷為凈覺。
1.由太監組成的軍隊。
1.潔凈的湍流。
1.素雅。
2.明媚。
1.潔凈的白絹。常用以形容清澈的江水。語出南朝齊謝杋《晩登三山還望京邑》詩"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1.潔凈之門。指佛門和道門。